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第3/5頁)

“流民多了,賑濟糧就多,而且種地的少了。加上江浙還要打仗,人心惶惶,秋糧又會大減產……所以,指望秋糧下來征稅打平虧空,指望不上。今年,最少要虧四百萬石。”

李洛和崔秀寧懂了。和林必舉相比,他們對鄉間農事並不太了解,忽略了一到饑荒百姓就拋下田地當流民的慣例。

聽到今年最少要虧四百萬石,李洛的心肝都在痛。

這是糧食啊,可不是金銀。糧食,幾年之內都會很緊俏。

鄭思肖也說道:“君上,江南有一千多萬人口,虧四百萬石糧食,已經不錯了。只要穩定下來,江南明年一年,就能征收一千萬石。我唐還有一千萬石儲備糧,足夠支撐到明年夏天。”

李洛道:“林卿,買糧的事,怎麽樣了?要盡量把金銀換成糧食啊。”

林必舉道:“如今南方已經無糧可賣了。這麽多地方都在打仗,很難買到大額糧食了。就說福建,一石米已經漲到七貫鈔,折銀三兩。”

李洛冷笑,“不要緊,我唐還有一個大糧倉,不怕沒有糧食。”

眾人聞言,一起相視而笑。

李洛說的大糧倉,當然指的是江南豪紳大族。

他們的糧倉,堆滿了錢糧。既然他們抗拒唐軍,那就在清鄉中滅亡吧,剛好讓他們的錢糧,為唐國所用。

……

趙宋皇宮只有幾百侍衛,幾百侍女,所以顯得很是空曠。李洛只好調顏隼的火器團和虎牙禁軍入衛皇宮,保衛安全。

如今唐軍散處各地,偌大的臨安城,只有一個火器旅,一個女真騎兵旅,一個步兵旅,外加兩千多人的陌刀隊虎牙禁軍,統共不到兩萬兵馬。

但是臨安城的治安如今極好。李洛入主臨安後,下詔以臨安為行在,鎮壓了一大批貪官汙吏和豪紳,又清理青皮流氓,整肅街坊集市,整個臨安城頓時煥然一新。

臨安百姓終於擺脫了韃子官府的欺壓,不再是下等人了,都是揚眉吐氣。加上唐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而唐國制度井然,萬象更新,大有堂堂一國風範,更有振興之氣,都讓百姓對唐國更加擁護。

這段時間,大都督幕府發布了禁絕剃發留辮,用胡名,穿胡服的命令。凡是違禁者,立刻整改,違者以媚元罪懲處。

對於頑固不化的留辮男子,“留頭不留辮,留辮不留頭。”

命令一下,城中數以萬計的辮發者,都爭先恐後的剪掉頭上的兩根豬尾巴,很多人一下子變成了“和尚”。

除此之外,李洛還用大丞相的名義頒布“輕徭薄賦令”。

“輕徭薄賦令”規定,除了鹽鐵茶等專賣品,農商兩稅只征兩成,廢除元廷一切苛捐雜稅,除了戶曹,任何人無權收稅。

除了事關國家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唐國不會無償征發徭役,有征必償,以減輕百姓服勞役的負擔。

另外規定減租,田主出租田地給佃戶,扣除兩成稅後,地租不得超過四成。

等於讓佃戶的收入增加了三倍。

之前是多少?江南地區地租高達五成(平均值),超過宋代。而佃戶拿了五成產出,還要繳納一半的苛捐雜稅。

假如一家江南佃戶租種了十畝田,每畝兩石產出,每年兩季打糧四十石,看似不少。但要繳納地租二十石,再繳納價值十石的稅(含鈔和絲),那麽就只剩下五石。

五石糧食,就是這家佃戶一年的口糧,怎麽夠吃?

不夠吃怎麽辦?就向主家借高利貸度日。

你說什麽,還不起?

沒關系,還不起就還不起,只要你們乖乖聽話,老老實實當農奴就行了。

這樣一來,地主豪強就用高地租加高利貸的方式,將佃農變成了農奴,讓他們失去了人身自由,控制了大量人口。

有官職,有錢糧,還有人口,元代鄉間的“野皇帝”就這麽形成了。

所以,針對這個,“輕徭薄賦令”還下令禁絕高利貸。民間所有高利貸債務,全部作廢,只償還本金和低息。

“輕徭薄賦令”在城中反響很大,絕大多數城中百姓都興高采烈,這簡直是解除了他們身上的枷鎖,一下子就讓他們的日子好過起來。

這可是千古德政啊!

大宋朝三百年都沒有的德政!

唐公真乃仁君啊!

臨安城中的百姓,面貌也日新月異,談論起唐國和李洛,都是尊崇有加。

“趙官家沒了,咱們做了這麽多年奴才,吃了不少苦頭。但那又怎麽樣呢?唐公又打回來了!咱臨安人翻了身,還是天子腳下!”

“劉老漢,你別亂說,唐公可沒登基稱帝啊!這天子腳下,沒道理。”

“怎麽沒道理?後生,你不懂!唐公志在恢復漢家江山,仁慈愛民,兵強馬壯,那是承受了天命的,登基稱帝,那是遲早的事。最多兩三年,唐公就能做天子,你們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