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若君上不王,則奈天下蒼生何!(第2/5頁)

李洛一頭黑線。我尼瑪……這不是詩,是詞!但真要說是詩,其實也不算錯。

文天祥等文臣,雖然也稱贊“好詞”,但多少有點言不由衷。在他們看來,這首《浪淘沙》,實在是過於直白,雖然用了典,卻缺了幽思婉轉之妙。意境,終究差了些。

不過,要說這首詞是下品,卻也不對。尤其是對君主來說,此詞恢弘寥廓,志趣高遠,帝王之氣噴薄而出,以勢取勝,雖無雅趣,卻有真意,也算中上之作了。

至於為何崔秀寧心中好笑,那就不為外人所知了。

而作為掌書記的馬致遠,立刻錄下這首詞,標注為:四年五月初七,君上與群臣宴於宋宮望江樓,恰逢大雨,即興而作。

但這個對詩詞上心的男人,很快又犯了難,他只好站起來問道:“敢問君上,這《浪淘沙》詞名為何?”

嗯?李洛聞言一愣,稍加思索便道:“就叫望江樓觀雨吧。”

於是,馬致遠鄭重錄下:浪淘沙之望江樓觀雨。

眾人用完了宴席,李洛又交代了一些事情,就要求他們盡快趕回駐地,開展練兵和清鄉事宜,並特別強調,俘虜可用,但必須要甄別篩選。

第二天,文天祥等人就各自離開臨安。

……

歸德殿淩虛閣,林必舉等文臣正在向李洛稟報最新的統計賬本。

“……由於大量人口被豪強隱匿,是以江南真實人口不得而知。微臣得到的,還是前宋德祐元年的戶籍名冊,計有戶口四百八十萬,男女人口一千五百二十七萬。”

李洛一聽,就忍不住搖搖頭。德祐元年?快十年的數據了,還有什麽用?

林必舉繼續道:“蒙元占據江南後,從無清查人口田畝,全憑地方官員申報,差誤極大。至元十八年,江浙各路的數目,是兩百九十萬,口九百零四十萬。”

什麽?

這麽大一個江南,只有九百萬人口?打死李洛他都不信。

“微臣以為,被豪強隱匿的人口,當在三百萬以上。為今之計,當是一邊清鄉,一邊清查人口田畝,才好征收賦稅。”

李洛點頭,“在各城中超募通文字算術之人,在各州縣清查人口田畝,重新造冊登記。我軍清鄉一處,你們就清查一處。”

“諾!”林必舉領命,其實辦法他都有了,只是需要李洛拍板而已。

林必舉又道:“另外,江浙陸路水路驛站,共得驛馬三千七百余匹,驛舟兩千八百艘,驛吏驛卒兩千二百人。可謂體系龐大。然而,我唐並無衙門管理驛站,請君上裁決。”

李洛毫不猶豫的說:“驛站,暫時交給兵曹,舟馬人員,統交兵曹管理。”

林必舉又提到最後一個重要的政事,“君上,各地的流民已經開始賑濟,微臣令他們加高城墻,挖深壕溝,修建水庫河堤,幫助轉運軍需糧秣。不過,很多不是流民者,也來吃賑濟糧,可又不好甄別。”

這事李洛已經得到特察局匯報,估計來“混吃混喝”的人有十幾萬。但李洛沒當一回事,這些人冒充流民來吃賑濟糧,也多是貧苦百姓,只是還沒當流民而已。只要他們幹活,吃點糧食也無所謂。

林必舉見李洛毫不在意,有點焦慮的提醒道:“好教君上知曉,江浙雖然號稱魚米之鄉,但今年受戰事和清鄉影響,耽誤了農時,糧食必定減產,微臣大致算了一下,我們今年不但很難收到賦稅,光在江南,就要掏四百萬石糧食賑災。”

崔秀寧忍不住說道:“不會這麽嚴重吧?”林必舉算的,和她與李洛算的賬,差距很大。

她和李洛認為,要是今年不打福建和江西,只占據江南的話,賑濟糧最多兩百萬,而且下半年還能收到糧稅,年底肯定能打平,起碼不會虧。

這還是在考慮戰爭影響的情況下。

可現在林必舉告訴他們,光在江南,就要花四五百萬石賑濟糧,而且年底很難收到稅,這實在讓兩人吃驚。

李洛聽到糧食,立刻有點發慌,“你說說,怎麽需要這麽多?如今不到六月,秋稻還能趕得上,怎麽就沒有糧稅?”

林必舉苦笑道:“四月我唐攻打江浙,正是緊要農時。而豪紳為了不給我軍留下糧草,就毀棄了很多農田,導致夏稻比往年少了一半不止。這些,君上和夫人是知道的。”

“而且在三月底,剛剛有三百萬石江南糧食運到大都。年初張弘範南征,在江南征糧五十萬石,完哲都在江西打黃華,又在江南征糧五十萬石。可以說,江南已經沒有存糧了。這些,君上也是知道的。”

“所以,江浙百姓,就眼巴巴的指望夏糧!可如今夏糧必定減產,今夏就會打饑荒!一旦打饑荒,按照往年的慣例,起碼會有上百萬人會當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