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桓公眾姬,不如管仲一妻(第4/4頁)

一門六斤彈炮的人員配置,達到了九人。

水力鍛錘推廣使用後,洛寧銃經過一年多的量產,如今已經造出了六千多支。

此時的洛寧銃,比起一年前已經多了兩尺長的槍刺,是套在槍管上的。平時取下來,作為火銃兵的佩刀,一旦使用,就套在槍管上,作為槍矛。

唐軍目前已經編制了四個火器旅。每個火器旅滿編五千多人,配備火銃三千只,三斤彈小炮兩百門,六斤彈輕炮一百門,十斤彈炮二十門。

但因為火器數量不夠,每個火器旅的軍械都不齊全,最多半裝。

“我們目前最多只能編制四個火器旅。”崔秀寧說道,“火器對後勤的壓力太大,我們只能維持兩三萬人的火器部隊作戰。”

李洛點頭,他認同崔秀寧的話。火器雖然犀利,能夠大幅抵消元軍騎兵優勢,但對後勤的考驗實在太大了。

從彈藥補充,到火器更換,到戰場機動,無論是生產環節還是運輸環節,都有很大壓力。鼎盛時期的明朝,最多也只能維持數萬人的火器軍作戰,再多就吃不消了。

光說運輸一項,一個火器旅需要上萬匹騾馬運輸。

沒錯,一個火器旅,需要上萬匹騾馬!

這絕非誇張。

就拿一個火銃兵來說,中等烈度的持續作戰十天,光彈藥就要消耗幾十斤。一門小炮能消耗數百斤彈藥,更別說六斤彈炮和十斤彈炮了。

平均每個火器兵,需要兩匹騾馬!

這還是只是運輸。至於彈藥尤其是火藥的生產補充,還有報廢火器的補充,就更是能把古代的生產部門壓垮。

所以,火器旅是唐軍不可或缺的殺手鐧,卻不是最重要的主力。因為在目前的生產水平下,火器旅的力量輸出一定不是可持續性的。

唐軍最重要的主力,毫無疑問是傳統步兵。

“火器就是四個旅好了。重步兵要加強!”李洛說道,“我們需要最少兩萬人的重步。現在,還差一萬!”

“在全軍挑選最為身高力壯的精兵,組建陌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