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那就……戰吧!(第3/4頁)

天地良心,陳友諒祖上好幾代都是小民百姓,他祖父怎麽可能是安南王族?這不是扯淡麽?

陳益稷受到太上皇兄長的斥責,心中不服地說道:“皇兄,元軍勢大難敵,能戰勝一次,難以戰勝第二次,就算戰勝第二次,所謂事不過三,又如何能戰勝第三次?”

“倘若抗拒到底,不但百姓塗炭,社稷也有覆亡之危啊。不如北面而事之,效仿高麗舊例,此乃小國之道也!”

陳晃聞言更是惱怒,呵斥道:“荒謬之極!爾為宗親,何出此言!蒙元者,夷狄也,以禽獸據中夏,腥膻遍地,豈可拱手投降,同流合汙!”

昭文王、東神軍元帥陳日燏,也對陳益稷怒目而視,怒道:“五哥膽小懦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是何道理!皇兄說得對,蒙元夷狄,豈可事之!莫若玉石俱焚,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我大越有軍民七百萬,精兵數十萬,仁人志士數不勝數,天時地利人和皆在我手,有何懼哉!如今兵馬已備,糧草已齊,知己知彼,軍民戰心如虹,正可一舉克敵!”

陳日燏手握三萬大軍,是十二軍中統兵最多的元帥,此人在安南歷史上很有美名,乃是安南名將。陳日燏說話帶著中原河北口音,以至於元朝使者曾經誤以為他是真定人。

陳日燏麾下還有宋將趙忠統領的五千宋軍。宋亡後,很多宋人逃到安南,趙忠甚至帶了兵馬來投,被陳日燏接納,推舉為義宋軍統領,三品武官。

太尉、相國、昭明王陳光啟也出列說道:“陛下,如今大越軍略完備,一切準備就緒,實在不宜再起議和之論。昭國王,你別忘了,你不但是宗親,也是大越的臣子,議和之語,再也休提。”

緊接著,興道王陳國峻,兵部尚書黎文休,戶部尚書張漢超等人,紛紛表明抗元之心絕不能動搖,甚至要求嚴懲朝中本已經勢微的議和派。

陳益稷見到主戰派如此強勢,也只能老老實實的閉上嘴巴。他的少數黨羽見到昭國王不敢再說話,也都不敢吱聲。

兵部尚書黎文休忽然看向最後面的,也是唯一的五品官李交。

“李先生,元軍最近的消息,真的確切麽?”

李交拱手道:“黎尚書放心便是,只要唆都不臨時變卦,消息便不會有誤。”

黎文休點點頭,對陳晃道:“太上陛下,誠如李先生所言,那這一仗,我軍已經利於不敗之地了。”

陳晃點頭:“元軍二十萬,多是騎兵,我軍三十余萬,只要誘敵深入,堅壁清野,元軍必敗。”

陳日燏出列道:“皇兄,我朝將升龍府故意讓給元軍,堅壁清野,讓元寇搶無所搶,同時分散眾軍,出沒山林,不斷襲擊騷擾。等到元軍糧草斷絕,筋疲力盡,就集合兵馬,四面圍攻。”

“臣弟以為,如此一來,唆都必定放棄京畿路。我軍則在京畿路利用山林阻擊。逼迫唆都只能改走京東路,從鹹子關撤離。如此,我軍可在鹹子關設下重兵……”

這個方略,本來已經是陳日燏根據李交的情報擬定好了的,現在陳日燏做了一些改動,主動將唆都引到鹹子關,伏擊元軍。

這的確是一步又穩又狠的陽謀。但陳日燏之所以能制定出這個戰略,也得益於李交提供的情報。

現在,元軍的兵力構成,兵馬數量,裝備,主帥打仗的習慣,甚至所帶糧草數量,進軍路線,戰略意圖,戰術目標等等,全部在陳朝君臣掌握之中。陳朝已經做到了知己知彼。

加上兵馬數量還占據優勢,又是主場作戰,這一仗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之前,陳朝君臣還不敢相信李交的情報,甚至懷疑李交是元廷奸細,可是元軍一出兵,探子的回報就印證了李交消息的可靠。

此時,一個三品武將從陳日燏身後站出來說道:“太上陛下,昭文王所言極是,末將也認為,鹹子關至關重要,還有章陽渡,西結這幾處,都是緊要之地,應該設置重兵,層層阻擊。”

這三品武官正是宋將趙忠,也是陳日燏麾下大將之一。

陳晃拊掌道:“好好好,昭文王和趙將軍言之有理。那就在這幾處多多布置兵馬。”

太上皇說完,又看向神色寡淡的昭國王陳益稷,笑道:“五弟,既然你戰心不足,有心議和,不如就暫時交出麾下兵馬,交給昭文王統帥吧。”

陳益稷作為幾大宗王之一,統帥著北象軍,有兩萬人馬,其中主力是象兵。可是太上皇陳晃借口他不敢戰,輕飄飄一句話,就剝奪了他的兵權。

陳益稷心中怨怒,暗道你奪了屬於我的皇位,如今又剝奪我的兵權,真是可恨之極!

但是,陳晃是太上皇,他根本反抗不了,除了乖乖遵旨,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