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那就……戰吧!(第2/4頁)

鄭思肖還是文天祥和趙孟頫的摯友,與兩人多有唱和之作。歷史上,他對文天祥堅持抗元極盡謳歌。相反的是,趙孟頫出仕元廷後,他又決絕的和趙孟頫絕交。

他擅長畫蘭。宋亡後,元朝官員索畫,威逼利誘,鄭思肖表示:頭可斷,蘭不可畫!

而且,鄭思肖雖是大儒,卻偏偏信奉道家,主張儒道合一,儒既是道。這樣的大儒,正是李洛構建唐國意識形態需要的哲學人才。

……

大越國(安南),天長府古禮城,太上仁壽宮。

安南陳朝,有兩京。皇帝所在的升龍府,叫帝都;太上皇所在的天長府,叫陪都。

但是,和日國一樣,安南陳朝實行的也是“太上院政”制度。軍政大事悉有太上皇裁決,而當今皇帝,其實不過是太上皇的助手。

安南之所以實行太上院政制度,是因為常常要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為了安南皇帝的尊嚴,這些事就由太上皇來出面,大權也就掌握在太上皇手裏。

也就是說,皇帝所在的升龍城雖是京都,但陳朝真正的權力中心,卻在天長府古禮城。

此時,距離陳氏篡奪李氏王朝,建立陳朝已經一甲子,陳朝連出幾個明君,經過陳太宗、陳聖宗、陳仁宗三代君主勵精圖治,消滅割據,加強集權,陳朝迎來了安南歷史上第二個盛世,史稱“武元盛世”。

數百年來,無論是丁朝,李朝,還是陳朝,皆以華夏自稱。對中原王朝稱王,對內稱帝。大言不慚曰:我國華夏苗裔,受天眷命,奄有中夏,薄海內外,莫不臣服……

安南以此自稱華夏,將周邊占城、真臘、暹羅、哀牢、牛吼蠻等全部稱為蠻夷,強調華夷之辯,打著以夏征夷的旗號,四面征伐,拓展疆土。每次大勝,就樹立“征蠻碑”紀念。

此時,安南版的漢字“喃字”雖然已經出現,但並非主流。主流文字仍然是正統漢字。陳太宗還下令仿照《春秋》編寫了《大越史記》,記載了南越國趙佗道到李朝的千余年歷史。

而安南興科舉,建孔廟,文教制度一如宋朝。但是,在政治上,陳朝實行的卻是“王侯政治”。

陳氏宗室貴族,不但擁有大量莊園,還任宰相,太尉,太師等高官。陳朝軍隊,也多由王侯統帥。甚至,為了鞏固陳氏家天下的政權,規定皇族必須族內通婚,不許娶外姓女子。

所以,陳朝的後妃,也都是陳氏族人。總之,血統之混亂,令人發指。

陳朝在軍事上設立講武堂軍校培養軍官(不錯,就是講武堂軍校),采取征兵制和軍屯制,編選精銳設立四天、四象、四神軍,共十二軍為禁軍,常備軍高達三十萬人。

如今的太上皇陳晃(陳聖宗),在位二十年後已於四年前讓位給太子陳昑,居於天長府古禮城仁壽宮,仍然掌握大權。

此時,古禮城太上皇宮內,正集合了陳朝大多數的重臣大將,就連升龍城的皇帝陳昑,都來到父皇所居的宮殿。

中原入冬寒冷,而安南仍然溫暖如春。仁壽宮外的廣場上,排列著甲胄鮮明的禁衛軍,以及作為宮廷禮儀的大象和駿馬。

大殿內,近百位陳朝大臣正在參加朝議,爭論不休。他們之中,近半是陳氏宗親王侯,幾乎全是三品以上大員。

之所以說是幾乎,是因為只有一個年輕人,身著五品官員朝服。至於為何只有一個年輕的五品官有資格參加朝議,是因為他是宋人,名叫李交。

李交以宋朝義士之名,幾個月前及時給陳朝送來了寶貴的元軍機密,又代表了遠在爪哇的宋廷協助抗元,所以受到了陳朝的禮遇,被陳氏朝廷賞了禮部員外郎的官職,破格參議軍議。

如今,陳朝已經在兩個月前就任命陳國峻為都督大將軍,節制各路兵馬。以陳日燏和陳慶余為副都將軍。並從各路講武堂軍校中選拔人才,充任軍官。

陳朝,早就準備就緒,嚴陣以待了。

陳朝不是沒有努力過議和,但無法接受元廷過於苛刻的條件。在陳晃召集全國父老召開“延洪之會”時,父老們一致認為破釜沉舟,與元軍決戰。

此時,年僅四十有余的太上皇陳晃坐在寶座上,側面也坐著一個身穿龍袍的青年,正是陳朝當今皇帝陳昑。

“諸卿不要再爭論了。昭國王,元寇誓不罷休,如今你仍舊主張議和,真是昏聵無知!”太上皇陳晃很不滿的俯視自己的五弟,爵封昭國王的陳益稷。

陳益稷是陳晃異母弟,陳太宗第五子。因為他博學多才,相貌俊美,是陳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一度想要傳位給他。

歷史上的陳益稷屬於投降派,在第二次元越戰爭時投降了元朝,企圖借助元朝力量奪取皇位,後來客死中原鄂州。以至於後世越南人意淫漢王陳友諒是陳益稷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