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秋分三候(第6/7頁)

其實,當時兩方也鬥了一陣子法。畢竟,李景一劍把公子孫砍成了太監,寶國公就算再不靠譜,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給兒子討個說法。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鬥了幾局後,皇後李氏、劉尚書等人才驚覺,這個寶國公可不是個簡單人物。那麽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人為何這麽多年甘願頂著一個那麽爛的名聲,而無所作為呢?

皇後李氏是很早就跟著周珧的人了,對於周璨、周珧、寶國公當年的恩恩怨怨算是半個知情的人,她想得極深,因此便設了一局,加以試探——

她向皇帝進言,提議要立周斐琦為太子。彼時,周斐琦十三歲。若說立太子其實言之過早。

但是,皇後提了,其兄鎮國公又在朝堂之上明確說了,周珧作為皇帝自然要召集大臣禦書房議事。立儲畢竟是大事,三公九卿四大將軍,齊聚一堂,眾人皆勸帝王需謹慎,畢竟之前出過兩任太子皆是哥兒的先例,大周立儲皇子不滿十八,臣子們都不放心。

議論紛紛中,寶國公一言不發,直到皇帝點了他的名,他其實可以不說,或者隨大流勸皇帝等皇子們再大些,可是那天,寶國公卻沒有忍,也沒有再偽裝,就著這件事,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他說:“三殿下若是明珠,何必因哥兒蒙塵?”

如此一來,不但李氏警覺,就連皇帝也起了疑心。

那日之後,暗衛、戌衛、哨探傾巢而出,寶國公很快便意識到他這些年的經營恐怕就要敗露,可他一點兒也沒有後悔,手裏這一盤棋,被他拆拆卸卸,埋、掩、藏、挪,最終留給皇帝的只剩水面之上可尋的幾片落葉。

寶國公想,若有一天,那個人想通了,要用人了,這些都可為其助力。我最終還是愚笨,致死都未能給他帶來一件好事!

寶國公一心等死。

皇後李氏卻與皇帝連談了三日。

皇後李氏有武將之風,亦有將帥之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亦能為常人所不敢為——

她對皇帝道:“陛下若解心結,可納寶國公之議。”

李氏這時的目的很明確她要助自己的養子入主東宮。只有周斐琦越早確立儲君之位,她的後位才越穩固,她們李氏一門在朝堂的地位也才能更穩定。她不是無謀的何氏先後,也不是軟弱的何氏繼後,她是李氏出來的將門虎女,既忠於大周又能顧及家族。

因此,她這一局抓住了皇帝心結這個軟肋,利用寶國公這顆棋子一箭三雕——

這第一箭便紮在了皇帝的軟肋上。她跟一路跟著周珧走來,很清楚皇帝周珧的心結就是當年利用了幼弟的信任,在他的日常膳食裏混入了抑制哥兒發育的藥物,等他長到十七歲,順利被封為太子後,又用藥誘發了他的情潮,且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讓他那個自負高傲的父皇顏面掃地,一舉擊潰了老皇帝的心理底線,畢竟連著封了兩個太子兩個都是哥兒,他們那個好面子的皇帝老爹怎麽可能還受得了?!尤其是周璨是老皇帝放在心坎上寵過的,給予厚望的最優秀的兒子。

而周珧也在照顧周璨的過程中,借此之便,潛移默化在老皇帝面前刷足了存在感,不知不覺就取得了皇帝老爹的信任,那麽在周璨被發現是哥兒之後,皇帝老爹傷心失望之余,積極地為老爹出謀劃策安慰寬心的周珧自然而然就走進了老爹的內心,再選太子,皇帝難道還會考慮別人嗎?

這是當年,李氏冷眼旁觀看清的事實。而周珧登基之後的所作所為,無非是在那漫長的等待裏,感受到了周璨的一片真心,他當然知道那很難得,所以就無限貪婪,在大事已成後,一邊抓住不想放手,一邊想要彌補那些當年因利用留在心裏的愧疚,可惜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兄弟反目,兩敗俱傷!

可這些事,在李氏眼中,其本質不過是周氏先祖對哥兒的偏見所致,她能看出,皇帝周珧心中也很清楚這點,所以在他執政的這些年裏,他會重用後宮裏最出色的那個高家哥兒,不但采納了他敬獻的計策,還允許他進禦書房,甚至說他有宰相之才!

這些舉動又何嘗不是皇帝做出來給那個人看得呢?他大概是想告訴那個人,朕在努力,改變世人對哥兒的看法,一旦哥兒可以參政,你便是做太子做帝王都是順理成章的了,你看,你當初說要和我共享江山,我一直都記在心裏!我也在為你努力著!

這件事上李氏的憂慮還要更遠,她最擔心的是,一旦讓哥兒參政成為現實,那麽周珧百年之後,大周會落在兒子手裏,還是會被交到那個人手裏呢?

所以,她當年用了一些手段,如今還要再用些手段才成!

她要讓帝王借著解開心結這一說,將周斐琦未來的登基之路鋪設成平坦大道,她要引導帝王,讓他認同就算周斐琦將來是個哥兒,也不會因此失去成為太子,成為皇帝的可能!她要讓皇帝做出這個決定,讓他以為他這樣做了,就是在向那個人證明他周珧與他們的父皇不同,他絕不會因為太子是哥兒就存在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