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〇九章 塵封的秘密(中)(第2/3頁)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對“食血生物”的研究潮,也不是完全沒有成果留下,至少“食血生物”死亡後的粉末,便被分析出了具體成分。

不同類型的“食血生物”死亡後的灰色粉末成分略有不同,以人類“食血生物”為例,死亡後的灰色粉末主要為特殊的氮化碳化合物。

通過對這種氮化碳化合物的成分、晶體結構的研究,人類在材料學方面有很大的進展,比如β-C3N4、g-C3N4等材料的合成和應用。

因著可以預見的巨大誘惑,即便知道可能觸發恐怖的災禍,人類對於“食血生物”潛藏的力量,依然在進行著小心翼翼的試探。

沈海崇綜合很多其他國家機構、相關人員的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總結:

人類在進行“食血生物”研究的時候,參與的人越多,知情的人越多,對“食血生物”的研究越深入,越容易觸發那神秘力量的“防備機制”;

有國家力量參與的時候,更容易觸發“防備機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波大範圍的“滅殺”,就是“防備機制”的高度觸發狀態,如果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機構、一小部分人在進行“食血生物”的研究,或許那股力量不會這麽“敏感”;

如果研究者本身是“食血生物”,“防備機制”會更加寬容。

這個判斷不僅是沈海崇做出的,也基本是世界上大多數知道“食血生物”存在、仍然有志進行研究的人的共識,這是用生命進行“實驗”得出的經驗。

所以在二十一世紀之後,各國對“食血生物”的研究,都不約而同地秉持著幾個原則:

1,官方盡量不直接參與,以私人研究機構為主體;

2,盡量讓人類“食血生物”作為研究團隊;

3,封鎖“食血生物”的消息,不讓大眾知曉;

這個名叫沈海崇的研究者的文档,用系統化的、深入淺出的文字,在介紹“食血生物”在我國以及國際上的研究歷程和各種決策的原因,很顯然是一種寫給“後來者”的說明性文档。

在那個文档的最後,他留了一句話:

“食血生物的研究,是一個潘多拉魔盒,雖然明知打開後充滿危險,但它的誘惑,是人類無法拒絕的。”

向坤又繼續查看接收到的文档,裏面還有大量署名“沈海崇”的文档。

這其中有對野外發現的、具體“食血生物”特性的簡單記錄和描述,也有活體“食血生物”的觀測和實驗記錄,而其中有一份“人類食血生物”的記錄卻是非常的詳細,配著大量的圖片和具體數據,並且觀測、實驗的時間跨度極長。

然後向坤注意到了那“食血生物”的標簽:沈海崇。

原來這位研究員自己就是“變異生物”,難怪在發生了955所的事情後,他依然可以負責相關的研究。

向坤很快就找到了沈海崇建立的一個研究機構的資料,這個部門以沈海崇為首,只培養人類“食血生物”作為研究人員,他們本身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

這個研究機構同樣是由國家提供資金,但所有的研究進度、研究方法、研究成果,都交由沈海崇自己掌控。

不過沖沈海崇的其他文档裏的時間線來看,到他建立那機構的第三年,他也依然還是一個人在進行各種實驗。

在各種文档中,向坤看到了幾個以“沈院士手稿整理”命名的文件,於是讓愛麗絲搜索了一下,發現確實有一位院士叫沈海崇,只是從公開資料來看,他在90年代末已經病逝,享年68歲。

而在之前看過的、對自身的研究記錄的照片上,沈海崇的樣貌和身體看起來就像20多歲的精壯小夥,只是頭發花白。

原來他在變異之前就已經是院士了,難怪官方相信他,願意讓他來全權負責相關研究。

向坤接下來又看到了一個沈海崇署名的研究論述文档,研究的方向是“食血生物”背後神秘力量對人類或其他生物的“監控機制”。

向坤還沒開始看,就想到一件事,於是趕緊拿起手機,打給了老夏。

“你在看那些文档嗎?”一接通,向坤馬上問道。

“在。”夏離冰回道。

“你先別看。”向坤說道。

“好。”夏離冰的回答依然果斷,沒有提出任何疑問,也沒有任何猶豫。

掛掉電話後,向坤繼續神情嚴肅地看著那文档。

沈院士在開頭就介紹了他寫這個文档的背景,是他花費不菲代價打探到了一個消息:

美國某個私人研究機構采用了一個方式,一個人類“食血生物”研究員,對一個植物“食血生物”活體樣本進行相關實驗數據的觀測和記錄,然後離開實驗室,前往幾十公裏外的一棟建築,通過網絡,與歐美各地不同領域的專家對提煉後的數據和觀測結果進行研究,專家們並不知道實際這個“食血生物”的情況,甚至不知道“食血生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