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塵封的秘密(中下)

沈院士通過對部分“食血生物”的調查和觀測,以及獲取到的其他研究者資料,寫了一個《“食血生物”血源種類對變異的影響》的文档。

在那文档中,沈院士認為,“食血生物”在剛開始發生變異時,如果血源是其變異前的同類,那麽它在初始變異階段的提升會最大,並且有可能獲得一些能夠應用於其他變異前同類身上的能力或特性——變成“食血生物”以前是植物的生物除外。

而且血源一直是變異前同類的話,外型的變異會相對較小,更利於隱藏在原本族群中。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變異次數的增加,同類血源的弊處就會顯現,變異特性過於單一,進化極限很低,階段性極限會提早到來,心智會受到影響、更加暴戾嗜血、趨於本能,變異也會產生路徑依賴,改變血源類型也無法再進行調整。

即便是非變異前同類血源,如果始終是同一種血源,也同樣讓變異缺少“想象力”。

而相對來說,不將變異前同類當成血源,並且更多元化的血源選擇,能夠讓“食血生物”的變異也獲得更多元的發展,並且推遲階段性極限。

不過也有弊端,就是外型的變化會較大、較不可控,而且飲血的周期會變化很大,飲血所需要的血量也很不穩定。

沈院士通過他的研究認為,“食血生物”的變異特性、變異方向,主要取決於它飲血的血源選擇。

同時如果“食血生物”有較高的智力和復雜的思維方式,“主觀意願”很有可能也會對變異方向產生影響,但暫時未有實質證據證明。

……

對於這個文档的觀點,向坤只同意“主觀意願可能會對變異方向產生影響”和“以變異前同類為血源的優勢和弊端”中的一部分。

前者是他自己的實際經驗,後者是他從所獲得的郭天向部分記憶片段進行判斷,確實是成立的。

但對於“血源”類型對“食血生物”的影響,向坤卻完全不認同了。

以他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看,血源穩定其實更加重要。

方便獲得的單一血源,能夠給他提供穩定的飲血供給,就像是人類飲食體系中的“主食”一樣,是生存的基本保證。

其他“變異生物”的血液,才是“營養補劑”,是能夠對變異特性、方向產生巨大影響的。

而且在向坤看來,變異方向並不主要看血源選擇來決定,更多的還是靠針對性訓練。

從他獲得的“巨型貓頭鷹”、“變異蜘蛛”的記憶片段內感官信息來看,多元的血源也並不能真的讓它們推遲階段性極限的到來——這倆貨的血源那可是雜得不能再雜了。

如果做個比喻的話,沈院士所認為的變異,是在太空中、在真空裏飛行,大多數時候是依著慣性運動,想要改變方向,就需要有動力源,動力源決定運動的方向。

向坤所認為的變異,則是在大氣層內的飛行,一直都是飛行員在把控方向,即便發動機停了,在滑翔的狀態下,也依然可以自主地進行一定的方向控制。

向坤知道,沈院士和他的觀點、判斷都不一定全對,關鍵在於他們的研究樣本的不同。

“食血生物”或者說“變異生物”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很強的獨立性,特性很多時候並不共通。

而且向坤也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他自己是特異中的特異。

不說其他,單說吞噬其他“變異生物”的血液後獲取記憶片段這一特性,從沈院士的各種文档記錄中來看,其他“變異生物”都不具備,也從來沒有表述過這種能力的存在。

而這種能力,很顯然可以幫助向坤更好地理解其他“變異生物”的變異之路。

相對來說,沈院士雖然有更多的實驗資源,更多的消息獲取渠道,也獲取過更多的活體樣本和相關“變異生物”資料,但因為“變異生物”都是變異而來,無法進行培育、養殖觀察,基本上被發現時都是已經經過幾個變異階段了,所以除非是肯合作的人類“變異生物”,否則他很難搞清楚的其他動植物“變異生物”真正的變異歷程,參考樣本有很大局限性。

還有一些文档中,沈院士就西方一部分私人研究機構認為那限制人類研究“食血生物”的“神秘力量”就是一切變異力量根源的論點,進行了分析。

很顯然他並不贊同這種論點,他認為那“神秘力量”雖然和“食血生物”有緊密聯系,很多的“操作”強大到他們很難理解,仿佛無處不在,掌控一切,但事實上相對於“食血生物”這種存在本身所帶來的顛覆性認知,它並沒有強大到那種程度。

而後沈院士舉了一系列他觀察到的現象來證明他的觀點,認為那“神秘力量”應該是一種“食血生物”的更高級存在形式,不讓人類或任何生命探尋“食血生物”的秘密,是為了阻止人類發現它,消除威脅到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