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政見(一)(第3/3頁)

明朝從朱棣登基開始,文官集團的勢力便已經坐大,形成了對皇權的威脅和反壓制。

說到底,就是開始跟皇權爭奪公器的使用權和使用範圍。

比如抱團對抗朱棣易儲,阻礙朱棣遷都。

洪武皇帝親命‘內臣不得幹政’,這塊巨石就鎮在後宮,六個大字朱棣是一個都看不見。

培養內宦讀書識字這個頭就是朱棣本人開的。

先於京營設監軍,後於邊鎮設鎮守。

這都是宦官幹涉軍政的壞頭。

而後復錦衣衛,加強特務機構的特權,都是皇權與官僚體系爭奪公器的具象化手段。

所以才導致有明一朝,宦官之禍甚烈、東林黨之禍更烈。

朱允炆登基之後,在一開始選擇的手段一樣與朱棣無二,包括添設西廠、強化了禦前司下轄的特務機構特權,並且在不停的用盡手段來神化自己的地位,最終將自身完全神聖化。

徹底的將公器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待凝全國與一身之後,朱允炆才開始慢慢的釋放權力,將公器借與內閣去使用,借與全國的官員去使用。

而新的官僚體系為了能夠繼續行使對公器的使用權,就必須在有限度的許可範圍內行使職權,也就是說,這些官員唯一有資格做的,只剩下幹好分內之事。

新選拔出來的官員是捧著《建文大典》成長起來的,源源不斷的將官僚體系重整,那麽隨著一代代的更替,就會使這一制度穩固下來,對官員在其仕途生涯和施政過程中形成制約作用。

所有新上位的官員已經習慣和養成了對這個制度的熟悉和依賴,當他們上位的官員下達錯誤的行政命令時,這些官員就會自發的抵制。

而當他們下屬的從官逾矩時,都不用更上一級的監察機關介入,他們自己就會將這些弄不清公器歸屬權的下級官員踢出官僚體系中。

小範圍的、影響力不大的政治決斷,地方的官僚體系成熟運轉,基於民生、百姓的訴求和社會的籲求進行貼合實際的政治決斷,頒行行政命令或政策,解決矛盾。

而大範圍的、影響力巨大的政治決斷,一級級上報到中央,內閣可以處理的便處理,處理不好的,最終還是交由皇帝親自決斷。

使整個國家保持高效且健康的政治決斷能力。

“由陛下制約內閣,內閣制約中樞,中樞制約地方,地方制約百姓。天圓地方,各司其職各有規矩,所有政策層級落實,地方百姓與公衙保持思想一致,哪還有什麽政策是落實不好的?只要落實的好,自然就可以出成績。”

許不忌做了最後的總結發言:“所以,這才是我大明有今日之盛的緣由,而如何在未來繼續保持今日之盛並且再攀高峰,核心點也在於此,必須維護和穩定這一政治制度絕不能也絕不允許思想上有任何動搖。

那就是高舉維護公器永歸皇權的大旗,並堅定不移的保持這一政治立場,竭心盡力的做好各自份內工作,如此,則可以用保政治昌明、國家繁榮、社會活力、強國富民。”

這番作答,算是讓眾人終於明白,為什麽朱允炆敢如此放心的讓許不忌大膽施政,並且毫不猶豫的進行放權。

從常熟一步步走出來的許不忌,本身一直都是擁戴和支持皇權的鐵杆擁躉,是全大明皇帝的頭號死忠粉。

瞧瞧人家這政治立場多麽值得稱贊。

“任何一個大明人,只要想要讓這個國家強盛下去,那就必須要擁護現行的這一政治制度,這是沒有任何可以商量余地的基準點。

凡是任何打著為國為民旗號,卻暗中反對和非議這一政治制度的,都是在破壞我大明安定繁榮的大好局面,對這種官員、個人,國法無情,一定要予以嚴厲的、毫不留情的懲治。”

在最後,許不忌又強調了一番:“還是希望諸位能記住陛下那句諄諄教誨,國家是屬於人民的,我們的公權力基於人民的公信力。

因此,任何官員都沒有資格變公器為私器,變公權為私權,但凡弄不清楚這一點,行逾越之舉措的,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滾蛋!”

眾皆肅穆起身,躬身致禮。

“閣老教誨,下官等永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