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大明人口普查(五)(第3/3頁)

這種籲求是整個國家社會一種被動性。

而更令人束手無策的便是這種籲求幾乎無解。

什麽是普遍理想化治理?

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所謂理想國。

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基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種普遍理想化。

這個國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遵紀守法,人人道德高尚,這都是普遍理想化。

那理性化治理又是什麽?

因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道德高尚,偏生出了一個走投無路的窮人,偷走了一戶人家的財物。

從此之後,丟失財物的人家開始懷疑身邊的鄰居,而身邊的鄰居家又被這第一個盜匪偷了東西,便開始懷疑第一個失竊的人家。

糾紛之下,有了公衙審斷。

最後,因無證據,此案作廢,各打五十大板。

這便是理性化治理。

但這一結果唯一帶來的影響,就是這個原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縣城每到晚上,家家戶戶緊閉門窗。

人民開始學會懷疑自己的鄰居、堤防每一個看到的陌生人。

道德高尚的精神社會便於這一刻宣告崩塌。

時代籲求治理的方式越來越好,人民也在籲求治理的方式越來越好,但人民和時代總在理想與理智化中左右進行搖擺。

所以這個籲求很難得到當局的解決。

解決不了,便是矛盾誕生的症結所在。

一個帝王若是靠著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一個如此龐大的國家,那這無異於是在癡人說夢,歷史也已經證明凡有這種想法的,無不在最後以失敗亡國告終。

別說過億了,便是丁口破五千萬這一關口的,漢、唐兩朝,體量最大的時候,恰恰是其盛極而衰的時候。

後世編史的時候,總是將責任習慣性推到某個皇帝腦袋上,說這個皇帝多麽多麽無能,這無疑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

明朝的滅亡能怪崇禎嗎?

我們基於時代背景、社會矛盾、國家經濟、祖制弊政、政治內卷多方面都已經做過了復盤,已經注定不是換一個皇帝就可以力挽狂瀾的,只有不破不立一條路重頭再來。

推翻一個王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你讓崇禎自己親手葬掉大明,再建一個新的朝代,那他算大明的亡國之君還是新朝的開國太祖?

趙宋王朝基於前朝的歷史教訓,建立了新的國家行使統治的社會管理制度,滿足了百姓對治理的需求,咱們姑且不提趙家王朝外交上和軍事上的軟弱性,但以國家內部的情況來評述。

終宋一朝,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數量以及生活質量,是不是確實要比漢唐好的多,得到的答復是必然的,沒有任何值得反駁的。

而眼下,宋也亡了國,非漢人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元也一樣亡了國,這兩個王朝的滅亡,尤其是元這個老大帝國的毀滅,可以為後代王朝總結的經驗教訓屬實是太多了。

這一點,眼下的大明還沒有這個覺悟。

“蒙元之敗,敗於夷狄竊居神州。”

這便是基於民族之別的觀點。

從沒有人仔細審視過宋元明三代的更替。

而眼下,大明的丁口也已經破了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大帝國了。

外部的敵人,這個世界都不可能出現夠資格挑戰大明的,那大明唯一的敵人,就是內部即將也是必然會出現的社會矛盾。

“治國首重治官,而今我大明,丁口過億,朕有壓力,諸卿也需深感壓力,今日朕便交代一份課業吧。

諸卿罷朝之後歸府,便以今日這事寫一篇思考的文章吧。”

朱允炆強調了一句:“我大明何以有今日之盛,將來又該如何保持這今日之盛,甚至再進一步。”

眾皆心中明了,這是一場大考啊,雖苦,仍躬身領命。

“謹遵吾皇聖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