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法治大明(五)(第2/3頁)

而許不忌的政治立場就是激進,堅持一狠到底,辦事辦絕。

大明正在經歷中國幾千年未有之時代大變局,在這風雲激蕩的時代背景下,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恢弘王朝的前進過程節點中,需要尋求對舊有的行使統治方式進行新的改變。

兩人一者提倡‘水至清則無魚’,一者提倡‘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楊士奇詰責許不忌‘人至察則無徒’,隱晦的提出如果法辦朱高燧,萬一將來朱文奎、朱文圻等皇帝的親生兒子犯了罪怎麽辦,你還能逼著皇帝去殺嗎?

而許不忌則回答‘皇權不出宮,太後要什麽面子?’

已經是正面回答了楊士奇的問題,大明的太後可就是被皇帝生生氣死的。

皇帝已經在親情和國家中做出過抉擇,所以他許不忌不怕。

兩人之間各有各的政治主張,卻用對案件的不同支持觀點的方式來表現出來。

看似是讓皇帝選擇支持兩方的不同觀點,實際上是讓皇帝來選擇下一任內閣首輔和確定大明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

皇帝如果支持楊士奇,那麽許不忌就失去了皇帝的聖眷,喜歡上綱上線得罪了如此多同僚的許不忌但凡聰明,要不得幾天就會上表病辭。

同理,朱允炆如果支持許不忌,那麽楊士奇的觀點就是一種對犯罪的縱容與袒護,被罷黜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個時候的細節就出現了,兩人都發表了觀點,將選擇題交給了朱允炆,朱允炆糾結了,一共嘆了兩次氣。

最後選擇蹲在朱棣和楊士奇的中間,注意,是朱棣和楊士奇的中間而不是楊士奇和許不忌的中間。

問了這麽一句。

“四叔,楊閣老說您已經取得了被害者的諒解,諒解書帶了嗎?”

皇帝不知道朱棣連夜的活動嗎?

當然是知道的,但皇帝還是這麽問了。

這就是一個台階。

朱棣只需要順著話接下來,那麽皇帝這個問題得到了積極的反饋和正面的回應,皇帝也就可以順坡下驢。

“既然取得了諒解,說明楊閣老說的有道理,燕王已是知罪、悔罪,並積極協調各方對傷者進行診療,加上死傷者家屬的諒解,召大理寺卿高肅來,看是否具備法定的寬恕開恩條件。”

一個郡王犯罪,親王和國公不停的上門道歉,巨額賠償加上犯案的郡王被判終身刑期。

就這個處罰的結果傳遍天下,老百姓哪個不得誇皇帝愛民如子?

這已經是頂了天,連想都沒想過的伸張正義了。

案件到了這一步,楊士奇已經是勝券在握,許不忌自然是瀕臨失敗。

皇帝終究是快四十歲的中年人了,他老了,心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開始有心顧及親情,做事不在如年輕那般一狠到底了。

有些事情上,能讓步的地方,皇帝選擇了讓步。

朱棣跟著朱允炆十幾年,是親身可以感受到皇帝的心態、性格上的轉變。

這個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扛著大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皇帝,終究也是個肉體凡胎,不是神。

全面依法治國,保護這個國家可以有章有程的走下去是皇帝的夢想,而現在皇帝卻遲疑了,動搖了自己的夢想。

於是,朱棣做了一個抉擇。

放棄自己兒子的生命、也放棄自己,成全皇帝對這個國家所有的愛。

也用這種方式告訴朱允炆,不僅僅只有皇帝一個人愛這個國家可以付出一切,他朱棣也可以為了大明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兒子。

所以楊士奇傻了眼。

楊士奇只是大明的官,思想中還是舊有官僚士大夫階級的思想,那就是國家只是皇帝一個人的國家,他們都是臣子,食著君祿操心君事罷了,其他的跟他們沒關系。

但朱棣的選擇也是在告訴朱允炆,有的路一旦走上去就沒法回頭。

做皇帝,就一定要做孤家寡人!

朱棣放棄了朱高燧的性命,同時也放棄了繼續陪伴朱允炆走下去的機會,將來這大明中央,皇帝注定是越來越孤獨。

所以朱允炆非常的失落,步履蹣跚的緩緩離開。

這起案件塵埃落定,楊士奇因為錯誤的政治主張被罷免,朱棣的主動請辭被朱允炆允了下來,許不忌如願以償的登頂大明政治山峰的巔峰。

最後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

朱允炆免去了朱棣武英殿大學士、總參謀長兩個職務,而這兩個職務在一到兩年後朱棣是一定卸任的。

也就是說只是早晚一兩年的區別。

而朱棣宗人府宗正、大明燕王的王爵是一概沒碰。

而這兩個頭銜不是國的職務,而是家的職務。

皇帝免去了朱棣在大明的一切,卻保留了朱棣在朱家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