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審判天皇(二)(第3/3頁)

再多的血海冤孽那也是朱允炆一個人扛,只要可以為大明和民族攫取更多的生存環境,為後代子孫留下更多的可發展資源,總得有人去付出。

當後世兒孫踩在朱允炆開拓的土地上,享受著朱允炆留下的無盡資源,總沒有道理一放下筷子就罵娘了吧,就算罵,若是可以罵輕點也挺好。

“日本這個民族汲取咱們的文化的時期主要分三個階段。”

朱高熾邊走邊解讀著:“先是秦漢的先民期,繼而是盛唐、再後來便是本朝,而恰恰是咱們的宋元時期,日本反而跟咱們沒有什麽文化交流。”

一旁的參謀官嚴肅起來:“他們學走了咱們先民時期和本朝的開拓精神,而主動摒棄了一些諸如謙恭忍儉讓的怯懦性格。”

“因為日本很小!”

朱高熾正聲道:“他們國土太小、資源太少,必須要爭,必須要搶,加上地動不斷、海災不息等外部災禍的原因,迫使他們不能讓、不能退。

必須爭、搶,不然,就要餓死。

他們不侵略別人,就整天杞人憂天的擔心自己民族的毀滅,所以他們從秦漢時期學到咱們的文化和了解咱們先民的豐功偉績後奉為民族發展的圭臬,並以此塑造了他們的民族特性。

而宋元時期的儒學,日本是不可能去學的,所以被摒棄掉。”

一眾圍著朱高熾前行的人群都沉默下來。

“朱閣老的意思,這條狼是咱們自己養出來的?”高肅接了一句,語氣裏還是不太認同:“他們行事殘虐、暴戾成性,所作所為宛如野獸畜生,甚至比野獸還無人性。”

“環境造成的罷了。”朱高熾搖頭:“咱們給他們的民族文化紮了種子,繼而長成了這個樣子。

日本跟朝鮮不一樣,朝鮮跟咱們陸路接壤,千年的儒學文化是持續有交流的,所以朝鮮跟咱們幾無區別差異,而日本隔海相望,海上又風波不斷,這自然限制了交流。

而且你們也不要全部以戰時的有色眼鏡來看這個民族,認為這就是一群完全沒有人性的野獸。

先唐時,文風正盛,也帶動了日本的文化繁榮。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句詩就是日本人寫的,而後,日本的貴族漸漸也養成了寫詩作詞的習慣。”

“這倒是真的。”

薛恪在一旁附和了一句:“從大阪到京都之戰,陣亡日軍將領過百,幾乎每一個都寫了絕命詩,這些絕命詩既有一訴忠心的,也有寫給自己妻兒的,用詞或豪邁、或淒婉、或深情,不一而足。”

“君父在《建文大典》中提過矛盾論觀點,說萬事皆有矛盾面,在祖先的太極陰陽論上加以肯定和更清晰的闡述。”

比起一眾武官,朱高熾看待問題顯然更加全面:“日本這個民族有劣性也有良性,有讓人恨不得全部將其毀滅的暴行,也有值得取鑒學習的地方。

就如他們的性格更加堅韌,更虛心好學,所以他們的進步速度極快,只不過他們往往在進步後就會滋生更大的野心和侵略欲。

我此番奉皇命來日本,就是為了妥善處理日本的戰後事宜,試著看能不能有更利於大明、更利於明聯的處理方法,如果可以用溫和的手段來實現君父對日本接下來安排自然最好,若是行不通的話,那就全部交給薛帥了。”

眾人都明白過來。

日本這個民族為大明帶來的問題若是解決不了,那就幹脆解決這個制造問題的民族。

說了不聽就打、打了不服才殺。

君雄雄一國,有什麽樣的皇帝,就有什麽樣的大明。

生存還是毀滅,要交由日本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