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歡迎你,蒸汽!(五)(第3/3頁)

莫成早朱允炆一個多月來到山西,他也沒有善於撒謊的能力,便是原原本本的說著實話,證實著朱允炆眼前看到的一切並不是一場由山西官員臨時組織起來的表演秀。

看著、聽著,朱允炆點頭:“看來山西布政衙門還是出了成績的。”

此番來山西,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蒸汽機,不過順道看看山西的情況也是應有的事。

山西這幾年的經濟發展是沒的說,畢竟大量的煤礦開采為山西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朝廷的財政法案這些年一直秉持著中央國庫和地方七三分賬的態度。

地方留三成用來搞發展、搞建設和給付地方各級衙門官員的額外津貼。

當然這個補貼的數字是按著品軼和職務有一個區間浮動的定數,不能說一個七品的縣令,你伸手就劃過去幾百幾千兩補貼銀,用這種方法來變相腐敗,那是把腦袋伸進鬼頭刀下。

等到隊伍直抵布政使司衙門落蹕,朱允炆才走下車廂,在一眾山西文武官員兩列隊伍的恭候下,邁步走進寬敞大氣的山西布政。

黃福守在朱允炆的側後,亦步亦趨的跟隨並作著幹練利落的匯報:“截止去年,山西有戶一百五十三萬七千余,口五百四十二萬人。

稅收上,山西推行了以工減賦政策,每戶如有一丁參與除耕種外的其他生產任務,則本家三十稅一的田賦免除,虧額由布政使司承擔,鼓勵百姓逐步習慣脫離傳統生產和生產多樣化。”

以工減賦政策是上一任布政使丁景福的政績,不過前者早早就提拔進了中樞,倒算是讓黃福這位後來者撿了個桃子。

朱允炆不時頷首,但走進府衙的正堂後還是擡手:“具體的數據成績,你們山西跟內閣匯報就好了,朕此來不是聽這些的,朕來,還是想看看學堂方面關於教育這一塊的建設。”

問及教育,黃福也是準備妥當,字字句句,條理清晰的進行匯報。

關於教育這一塊,在前兩年頒行的重要國策指示中,就有一條是關於大力推廣教育、建設學堂的。

當時初步議定的即五年內完成一千所學堂,這其中涵蓋了童學、少學和青學。

並且要求每個省盡力能夠在省城建造一所對標翰林院的大學。

如果師資力量不夠就暫緩,等待中央撥配,幾年過去,除了南京建了一所南京大學之外,就只有江西南昌的江西大學、杭州的浙江大學、濟南的山東大學三所地方大學。

其他地方都無力承建獨立的大學。

教材倒是不缺,主要缺教師。

內閣已經開始著手從翰林院選拔一批年輕的翰林郎來進行培訓,好下派各省進行支教。

盡管這對於這些翰林郎來說有些殘忍。

能進入翰林院的都是各省省考的頭十名,然後參加國考通過的精英,是中央儲備的梯隊人才,眼下沒辦法,只能拿來充教資。

吏部給的政策就是幹五年,等在地方帶出一批合格的教師後就調回南京,優先安排崗位和每年吏察後優先考慮提拔。

山西有錢不假,但是教育力量那就更落後了,這年頭的山西實在是出不來在學術這一領域頂級的大牛。

早些年是邊塞忙著打仗,好容易穩定下來忙發展,有那功夫讀書,還不如挖兩鍬煤呢。

“不搞教育不行啊,不僅要大力發展,還要紮下心,踏踏實實的辦。”

朱允炆給黃福出了一個主意:“你看你們山西又不窮,朕在南京都聽過這麽一句話,叫做金山銀山比不上一座煤山。

既然有錢就別護著,招商引資是把熱錢引進來搞建設,招攬人才也是搞建設。眼下我大明各省出了不少的技工名匠,你們又是煤業大省,完全可以引進來培養一批技術人才,將來可以為你們在開井打井、增加效率等方面出力。

到時候朕給莫成說,讓他把這個蒸汽機的理論也留下來,你們可以多造點,為下井的工人提供幫助,以免他們久在深井,這腿腳被積水泡壞了。”

“陛下聖訓,為臣和山西的教育指明了道路,臣即刻貫徹。”

黃福應和著,末了腆著臉說道:“那等將來籌備起來,還望陛下能賜個名。”

“既然是以物理和工藝為主,就叫太原理工大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