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大明巨變(二)(第3/3頁)

“先征地。”

嚴震直接過夏元吉的問題,開口道:“朝廷出面征地,促使百姓離開土地從事其他的工作,使得日常生活中的所需用品產量增加,一步步將自耕農變成手工業者、工匠、紡織工人、養殖者,一步步釋放大量的農業生產力並將其轉化為其他產業生產力。

包括擴產酒坊,使得糧食的消耗用途、用量變多,需求量加大,就會使得糧價穩定甚至是上行,自耕農的收入提高,而生活中其他消耗所需的價格變得廉價並不斷下行,包括酒水、鹽油醬醋、日用工具、肉食品,等那個時候,我大明幾千萬老百姓就都過上好日子了。

直到由印度、暹羅等產糧地輸送進我大明的糧食開始無縫對接本土糧食的產銷體系並趨於穩定後,那個時候我想,我大明的百姓甚至可以過上頓頓有肉的生活,即使不能如此,但想吃的時候,也不會摳摳搜搜的拿不出錢來。”

擁有一個殖民地對殖民國的好處無疑是巨大的,但對殖民地的要求也格外的高,必須是高質量的韭菜地,一般的韭菜甚至是反抗性的韭菜,就失去了作為殖民地的價值。

約翰牛本土的工業革命如此順利,得益於東印度公司的橫征暴斂,進而使得整個本土國民生活在一個低物價成本的相對舒適環境。

因為生活質量好了,生存壓力不復存在,老百姓們腦子裏就會誕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並且有精力去加以實驗實現。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種手工業的繁榮興起,比如鐘表行當。

老百姓們開始有閑心精力去研究發明一些在以往生存中壓根不需要的小物件,而不是整天埋頭於田壟之中,揮汗如雨的進行刨食。

占據一個印度,可以使整個大明天下在未來幾十年中,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各個方面慢慢發生的,最後,量變引發質變。

而在這個巨變之前,有不可避免的一個陣痛期。

值得慶幸的,是嚴震直及時發現並向朱允炆做了匯報,要不然,一旦幾千艘海船進入泉州,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自耕農就會直接破產,那將會對這個國家,造成多麽巨大的傷害。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會有一天,大明一半的百姓脫離農業生產,而成為其他各行各業的生產者和工人,屆時大明的國力,就可以輕松吊打全世界了。

一百個聰明有技術經驗的工匠或許推不動科技躍遷,但一千個、一萬個、十萬個呢?

只要好的韭菜地足夠多,大明甚至有機會,在十七世紀就達到二十一世紀的生產水平及科技層面。

嚴震直和朱允炆攜手為大明的未來勾勒好了一個恢弘璀璨的藍圖,這份藍圖基業也大大刺激到了內閣其余眾人。

誰都沒有任何意見了。

“四川自貢有鹽井,一直沒有得到大力的發展,究其原因,在於人力的不足和開發、運輸等方面存在問題,既然要征地,轉化生產力的方向,臣建議,先在四川做試點,同時指令工部對自貢鹽場周遭的地理困難問題進行解決。”

楊士奇的提議讓朱允炆頻頻點頭:“咱們現在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既要求快也要慎重,四川百姓數量不多,拿來做第一個試點確實可以。”

“先四川後雲貴,轉而山西、陜西、河北,由這些地方往內陸逐步推進,最後動河南、河北、江南等農業大省。”

內閣幾人很快就此事擬定了新的國策,朱允炆點了頭,這事便算是定了下來。

“陛下早些歇著,保重龍體啊。”

雙喜小聲嘀咕了一句,朱允炆這才注意到在這個時候,殿外甚至已蒙蒙亮。

“再有一個時辰,就該開大朝會了吧,哪還有歇的功夫,再議議,看有沒有什麽別的細節需要補充的地方,事關數千萬百姓生計,不可輕易慢怠。”

君臣幾人俱都苦笑,幹脆各自添上一杯濃茶,就這項國策的一些細節繼續討論起來。

能有一個多時辰,殿外已是徹底天光大亮,渾身酸痛的朱允炆伸了一記懶腰,帶著幾個跟他一般無二卻精神抖擻的閣臣,邁步往奉天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