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大明巨變(二)(第2/3頁)

夏元吉傻住了,幾人都沒明白皇帝的意思,只有嚴震直嘆了口氣。

“不燒糧,這天下就完了。”

“剛才嚴卿謂朕言,說咱大明有乾坤顛覆的大禍,朕深以為然,不僅是乾坤顛覆,甚至可能是亡國之禍。”

朱允炆走下禦榻,就近坐到了幾人旁邊,近距離的說起其中的緣由來。

“我大明丁口中,有六千多萬是靠地吃飯的百姓,他們的生活質量好壞,取決於每年打下來的糧食能賣多少錢,而一旦印度的糧食輸進來,他們就算去賣糧,也沒人會收糧了。

糧食已經不單單只是價格的貴賤問題,而是直接成了沒有任何商業價值的產出,糧食賣不出去,老百姓只能自己留著吃,但他們也就失去了換取錢財的途徑,沒有錢,買不起鹽、油、醬醋都物,更別提買衣服、買其他物件了。

長期不吃鹽,人可是會死的。

長此以往,百姓就會‘逃離’土地,不事生產耕種,六千多萬百姓無所事事,而我大明又沒有其他的地方收容這些百姓,就全成了流民,到那個時候,我大明就二世而亡了。”

後世,食品有一個所謂的保質期制度,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在東印度公司第一批糧食輸送回約翰牛本土後,導致了一大波農場主的破產,同時,也使無數靠地為生的自耕農紛紛逃離生產,土地開始荒蕪。

這個時候,約翰牛制定了一項政策,所有被儲存的糧食、面包、黃油等食用品,超過一定期限就必須銷毀,實際上這批糧食真的是變質而無法食用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是規定把它們強行定義成了過期食品,從而進行了銷毀。

這就是保質期制度的前身。

無論是約翰牛本土還是在東印度公司,每年,都會有超過上千萬噸計的糧食被銷毀,一噸大約是十二三石左右,也就是上億石的糧食。

“是朕考慮不當,才出了這麽大一個隱患禍事,好在咱們發現的早,惡果還沒有種出來。”

朱允炆開口表揚了嚴震直的及時匯報,謂眾人言:“我大明還沒做好這方面的準備,也不具備完全消化這批糧食的能力,更不具備將數千萬自耕農脫產後的轉化能力,這個時候,一旦破壞完全成熟的糧食產銷系統,那就真的是乾坤顛覆。

朕的打算是,今年印度這批糧食不要帶回來,直接拉去台灣,焚毀掉。”

“陛下,這可是數億石糧食啊。”

夏元吉差點當場猝死,哀聲道:“洪武朝三十一年的糧賦加在一起,也不過這般的數字罷了,就這麽,全燒了?”

“燒!”

朱允炆沒有絲毫的心疼,甚至連面色都沒有變化:“不僅今年燒,明年也要燒,每年只要消化不了的,就全部燒光,一兩都不留。”

“那陛下,為什麽不把這些糧食輸送到西北、西南呢?”

夏元吉還想爭取著保留下一點:“眼下甘肅地區、滇貴兩省,仍有數十萬百姓饑貧交迫,咱們留個一千萬石下來,養活這三省綽綽有余,豈不使天下百姓,齊訴陛下仁義?”

“維喆。”

朱允炆還沒開口,楊士奇已經先對此做了解釋:“汝豈不聞不患寡獨患不均之言,肅雲貴三省,百姓受制於地力貧瘠而難以果腹,朝廷以工代賑,組織百姓通路建廠、開采礦山,如此尚可使百姓有錢買糧,勤勞工作。

而一旦無償賑糧,則使民怠工懶倦,肅雲貴三省就再無進步發展的動力了,而且天下諸省觀之,百姓便知,即使他們不種地,朝廷也有能力供養他們,誰還願意繼續整日埋頭撒汗於田壟之中呢?

如此一來,事態又回到了流民遍地的情況,大量百姓開始逃離田畝,這是取禍亡國之道。”

“那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幹脆留在印度呢?”

幾人的眉頭都皺了起來,看向提出這個稚嫩看法的解縉。

後者頓時閉嘴,心知自己是說了一句無知的稚言。

“若是你每天給一條狗一根骨頭,給了九十九天,第一百天的時候你沒有給它,它會沖你狂吠。

而同樣是一條狗,你每天喝罵它,但第一百天的時候給它一根骨頭,它會沖你搖尾巴。”

朱允炆講了一個道理淺顯的小故事:“我大明消耗不了這些糧食,咱們就少征印度的稅,讓印度百姓可以舒舒服服的過日子,等到咱們大明有能力消耗這些糧食的時候,再想征這筆稅,印度的百姓還願意嗎?

所以,咱們要把這些糧食拉走,不能留在當地,即使燒,也不能留在當地燒。”

“那解決辦法呢?”

總靠燒糧來維系國內的糧食產銷體系穩定也不是長遠之計,夏元吉一想每年都燒掉上億石糧食,就感覺一陣頭暈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