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明商業銀行構想(下)(第2/2頁)

“自是沒有。”

成本都快跟購買力持平了,哪有人會傻到私鑄銅板啊。

“那就印銅票。”

朱允炆提出了一個相對應的點子:“按照大明寶鈔的方式印發銅票,面額由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來組成,其中五百文的銅票周邊可以勾勒一層銀邊,將成本增加。

民間沒有印刷機,他們想要仿造需要一點點的研究,一張張的仿制,成本本身就是咱們中樞自己印刷的數倍,咱們將一張五百文的銅票成本控制在八十到一百文區間,民間就算仿造出來也沒有什麽意義了。”

搞官錠銀和印發銅票,算是朱允炆現在唯一能想到的解決貨幣體系的辦法。

“你們商部也別整天多懶,工部的技術終究是民間比不上的,印鈔票無非就是紙張和花紋的工藝,讓工部抓緊時間攻克這兩項技術難關,在印刷機上多研究研究,雕出一些更細致繁瑣的圖案,保證過印刷之後的鈔紙仍然清晰明目,而紙張的質量可以通過將多張紙滾壓為一張的方式增強。

搞定這兩點,基本上可以杜絕民間九成九的偽造風險。”

不能大規模印鈔票,那這個銀行就一天都開不利落。

大額存貸,總不能押著幾十輛銀車滿大街跑吧。

“先這般,等銅票印發出來朕看一下質量,只要能夠通過,各省就先在省城把銀行開起來,同時面向民間將那些碎銀角拿銅票兌換掉,回爐熔造官錠。”

朱允炆還刻意強調了一句:“火耗歸公,不要加大百姓的負擔。”

碎銀角拿銅票抵兌,本身的價值就不對等,畢竟五百文的銅票成本也就幾十文錢,多余的空頭,都想當於被朝廷賺到腰包當中。

火耗這點損失,朱允炆自然是不願意讓百姓來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