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他說人民萬歲(第3/4頁)

“記大明建文五年國家財政歲入,糧四千二百萬石余,銀四千余萬兩,布匹絲帛若幹、水銀茶葉朱砂若幹……

收入雖再創新高,已超唐之天寶,然其通算下來。天寶年間,朝廷一千萬貫歲入可購七千一百萬石糧,糧價比今朝便宜近一半。

而在銀錢的歲入上,我大明建文五年,甚至還沒有追上南宋半壁江山。”

在最新一期的求是報上,朱允炆這個皇帝罕見露面,親自書筆,給當前火熱的形勢澆了一勺滾燙的開油。

“兩百年的歲月,我大明還趕不上南宋朝廷。不僅丁口不及、稅賦不及,連百姓之生活所需的開銷物價,甚至還沒有八百年前之大唐低廉。

朕不禁想問一句:自先民之今朝,無數明君能臣都在做什麽?時間,又都被我們浪費在哪裏了,遺失在哪裏了呢?

時間,被我們失去在戰爭上,失去在異族入關這幾百年,每個晝夜交際時驚惶於鐵蹄聲聲之下。

春秋苦短,再無青驄。

我們這一輩懶惰下來,則子孫後代就要忙碌起來,我們這一輩奮鬥起來,則子孫後代便可輕松下來。

而今朕定五年計劃,其心為天下蒼生計。只盼假日功成,朕必永不加賦,以盼百姓面上再無饑色苦寒。

自古以來,唯上下同心者勝,只要朕、內閣和百姓能夠站在一起,齊心協力,擼起袖子加油幹,則我們曾經失去的這幾百年時間一定可以重新搶回來!朕對此深信不疑。

大明萬歲,大明人民萬歲。”

每個時代,總會有每個時代的信仰。

建文天下的信仰,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一個能夠鼓動民心,號召天下人的領袖一定是一個好的領導者,哪怕他的能力只是一個放牛郎,但他帶領下的國家,一樣可以迸發出令天地側目的偉力。

太祖高皇帝如此,他的後繼者亦如此。

“人民頌陛下萬歲,陛下說人民萬歲。”

楊士奇放下報紙,為朱允炆之氣度不禁心神折服。

有這一把火,大明這一次的五年計劃,斷然不會有失敗的可能。

龍江船廠、福州船廠、泉州船廠、平津船廠。

大明的幾大船廠,成千上萬名工人喊著口號,光著膀子,揮汗如雨的來回穿梭,龍骨之上懸掛著那句‘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宣傳標語,而這些工人也憋著一個共同的念頭:

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沒有華夏民族創造不出的奇跡,因為這個民族四千年的光輝歲月中創造的奇跡太多太多了。

一艘接著一艘的戰船下海、而建造最為簡單的漕運船,甚至可以做到一個月一艘!

一個月一艘,四個船廠幾十個塢口,魏均甚至不敢計算下去。

照這種效率和熱情,一年的時間,五年計劃中的六百艘漕運船他就可以完成!

“先全力加工漕運船,福船和戰船押後建造。”

第一時間,魏均就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

先將漕運船建造出來,然後用這些新下水的漕運船往來輸送物質,既可以加快其他工期的物資輸送,也能幫助支援兄弟省份的工作。

也是在這個全民高度熱情的當口,聰明的楊士奇出台了一項以田置田的政策。

江南人生稠密,相應的人均耕地稀少,而河北和遼東人口稀薄,足有數以百萬頃的土地無人耕種,這是一個移民屯墾的好機會啊。

“以河北平原、遼東平原十畝地置換江南一畝!”

政策第一時間面向南直隸、浙江、江西開放,地方的宣傳也是趕上了朱允炆這波東風。

“時間不等人,五年墾荒百萬頃,必須全民齊心協力,田越多則國越富,國富才能民強。

陛下金口玉言,假日功成,必永不加賦。”

上有皇帝鼓舞民心,下有政策扶持,還有什麽好猶豫的?

三省一些貧困家庭一咬牙,還真就登上了北上的漕運船,走長江口往平津義無反顧而去。

大明版的闖關東!

“江南三省,共計移民四十萬戶,計兩百三十五萬余。”

夏元吉找到朱允炆上稟時,後者手裏的茶碗差點摔在地上,饒是如此,晃動之余也澆了自己一身。

“多少?兩百多萬?”

這是大明朝,是重視鄉土情結的古代社會啊。

“百姓視陛下如父,皆願相應陛下之號召,開荒墾田,繁榮地方。”

朱允炆長吐一口氣,只覺頭皮炸裂一般的酥癢。

兩百多萬的百姓北上,這能墾出多少田來?

多麽質樸、可愛的百姓。

自己一句口號、一句永不加賦的許諾,他們就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存的家鄉,去往一個他們這輩子從來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的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