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改革朝堂和一五計劃(上)(第2/4頁)

當朝的更有太祖高皇帝和朱允炆這個現任皇帝。

最後兩個是朱允炆這個皇帝厚顏無恥要求加上的。

而數學這一課,可是讓翰林院好一陣折騰撓頭才弄出來一份目錄。

劉徵的《九章算術注》、賈憲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祖沖之的《大明歷》、秦九韶的《數學九章》等都是翰林院挑出來系統整理的。

“減加乘除、增乘開平方、增乘開立方、三斜求積、正負開方、圓周率……”

朱允炆拿捏著這份數學的目錄不住點頭,在數學這一塊,中國古代可一點不怵歐洲人,只能說這些東西在古代被運用在科學領域太少,而在重大的國事上那更是一點都用不到,說直白點,就是數學這個東西在古人眼裏是無法影響國家發展的,上不所喜,自然也就逐漸被束之高閣之中了。

“由淺至深,你們按照學習的難易度來排吧。”

數學是科技的基礎,但是朱允炆畢竟不是專業的教師出身,他自身不懂如何系統的教學,還是只能委任給內閣和翰林院。

“不過朕只提一點要求,回回留下了許多天方的數學知識,這些都要應用上,也不枉咱們先人費心費力的編譯。”

幾人都應了下來。

數學之後便是青史,也是最簡單的一塊。

童學是沒有青史的,十二歲以下的孩子教哪門子青史。青史是厚重且血腥的,朱允炆沒打算修飾和美化,更不可能去抹除某些歷史,那是對整個民族進行的最惡劣犯罪,死後,就沒臉見祖宗了。

“對待青史課這一塊,朕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務實。”

朱允炆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對與錯不應該由咱們來評判,咱們只負責整理並編輯成冊,青史課的教師要實實在在的把青史的原貌說給咱們的孩子知道,至於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問題和事件,要讓這些孩子自己學會獨立的思考。”

思想政治這一課也相對比較簡單,童學期叫做思想品德,無非就是一些小故事、小寓言之類,什麽臥冰求鯉二十四孝的故事。

忠孝仁義、謙恭明禮。這些都是童學時期要學的,而忍讓兩字之類的故事被翰林院砍了下來。

皇帝不喜歡放羊,他們就得學會養狼!

因為在少學期的政治課,扉頁上的第一句就是朱允炆這個皇帝的一句話。

“大明疆域之大小,皆取決於我大明之少年,少年心有多大則我大明有多大。”

自少學期開始,楊士奇的意思便是在政治課中大量飲用朱允炆的思想和許多理論金句,連前幾日剛說的學習強國、大明夢都現學現賣的搬了出來。

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忠君,也要從娃娃抓起啊。

教材的事,朱允炆跟著內閣又議了兩天,便也就一個大概定了下來。

摸石頭過河,朱允炆不是什麽天才,可以手到擒來的就憑空造出成系統的教育體系,但有著後世教育的可借鑒例子在,他總還能跟著內閣這群這時期天底下頂聰明的人一群人在一塊商量著來,還是那句話,後期發現,後期改進。

治國不能理想化,治國同樣需要理想化。

不能光空談說要想出一個萬無一失的政策,然後召集成千上萬人天天在一起開會,沒等事開始辦之前就面面俱到的考慮會不會有這個漏洞、那個漏洞之類的,恨不得整的一點毛病都沒有再拿到社會上去適用。

就算如此,那就能保證一定不出問題了嗎?

到時候時間浪費了、人力物力浪費了,事情又回到原點:那就是發現後改良。

後世有著中央政策研究室,有著兩會,很多的國策一樣是推行之後再慢慢的修改完善,適應社會。

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這樣。

是不是理想化政策、是不是烏托邦式的狂想,一定要先拿出來接受實踐的驗證,如果問題不大,那就完全可以改良後貫徹落實下去。

不能因為出現一丁點的小問題,就忙著叫囂庸政昏政,然後廢除掉推行新的。

那就不是治國,而是過家家了。

“教育是國之根本,天下有無數雙眼睛看著,出了哪怕一丁點問題,都會有人對朕、對內閣加以批評,所以你們要慎重,朕也要慎重。”

幾人自然又是一番拍胸脯打包票。

還沒等他們把這事消化完,朱允炆的下一句就讓他們臉色大變。

“天下事多且冗,朕打算,在六部署衙之外,添置新的中樞官衙。”

想要擁有更高效的中樞領導機制,必須先從拆分六部開始!

朱允炆決意要拆分六部,改革大明的中樞署衙機構。

他是一個穿越者,天生就是堅定不移的革新派,大明的六部權力太大,而且過於集中,集權制官衙制並不會保證高效的執行力,反而會拖沓和滯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