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兩件事(上)(第3/3頁)

“你們動不動就喜歡拿祖制來說事,誰能告訴朕,到底要聽哪一位祖宗的?”

朱允炆寒聲道:“要不,朕廢了科舉,恢復諸位卿家的舉察權,再重現一次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

所謂誅心之言,莫怪如是。

那官員被嚇得抖如篩糠,再也不敢言語。

朱允炆揮揮手懶得搭理他,後者便如蒙大赦般的退了回去。

“吾皇聖明。”

就在朱允炆繼續開口說話的時候,班列之中走出一人,大家夥打量一眼,都下意識的一撇嘴。

新任的通政司右參議許不忌。

一個靠著流血運動、靠著煽動百姓動不動給別人扣黑帽子一躍成為大明政壇新星的玩意。

許不忌才懶得關心同僚對他的看法呢,大家夥都是文人,文人是有骨氣的,偶爾拍一拍皇帝的馬屁,給同行潑點汙水扣幾頂帽子能叫下賤嗎?

這都是基操好吧。

“臣以為陛下說的甚是有理,自古以來凡是循祖制治國的無不以失敗亡國為終焉,須知因時制宜,一成不變的墨守成規最終只有一敗塗地。

先商鞅變法才有老秦自貧瘠的關西之地一躍而成戰國七雄之首,後有黃老之學成就文景之治,足可見任何時期治國最需要的不是循先人成功的典例,而是自行摸索出最適合當朝的新政才能開創大世。

陛下目光如炬、洞若觀火。一眼便看出宗親年俸這條祖制幾百年後的隱患,早早廢除,而今又通過孟、曾、顏三家所繳的欠稅看出天下士紳不交稅對國庫的虧空之巨。

天下百姓能擁有當今陛下這般的聖明之君,臣起自寒微深有體會,莫不感動的無以自持,只能代天下百姓給陛下行三拜九叩大禮。”

說罷,這貨還真就跪地上咚咚咚的砸起腦袋來。

奉天殿裏頓時一片鴉雀無聲。

朱允炆嘴角微微抽搐,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看待這個由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家夥,這是個真不要臉的讒臣啊。

還沒等朱允炆感慨完,新任的吏部員外郎胡廣也跑了出來,張嘴就是一大篇歌功頌德的錦繡文章。

這個江西士子運動的領頭羊,他的古文功底可比許不忌強得多,說起話來也要比許不忌更加的有底氣,很多朱允炆自己沒想過的地方,經他嘴裏引經據典的延伸引用之後,還真就把朱允炆的形象塑造成了集古今聖賢為一身的千古一帝。

“革歷朝之糟粕、取聖賢之精華。”

胡廣昂著腦袋,神態亢奮:“非當今陛下再無堪當聖君者。”

這朝會,跑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