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章 新學,打破桎梏(下)(第2/3頁)

士農工商不再是階級,更不是人分四等,他們只是四個不同的職業,在不同的領域為大明做著貢獻。

像紀綱這些軍戶出身的學子,也聽明白了朱允炆多次提到新軍整訓的核心觀點。

新軍,為什麽要叫國防?叫大明國防軍!番號也都是國防第一師、第二師,而不是什麽龍驤虎翼禦林虎賁這些曾經的,京營二十四衛。

古代的軍隊派系分明,北軍就是北軍,南軍就是南軍。

北軍又分遼東軍、甘肅軍、太原軍等等等等。

南軍更是五花八門。

他們是沒有國家概念的,甚至南北兩軍互相蔑視,尤其是南方地域觀念更重,比如說福建的兵是絕對不會把江西的兵當成戰友的!

他們不會說,我們都是大明的軍人這種話的。

連軍隊內部都互相鄙夷,還能指望他們的軍紀好到哪裏去?

朱允炆敢說,遼東的軍如果不拉回京師新軍大營,進行政治文化宣講,這群兵如果調到江南比如說剿匪,他們會比匪寇的軍紀還差!禍害地方他們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用國防,就是讓他們強化和加深國這個字的意義,讓他們日常打招呼的時候一問番號。

“你是哪裏的部隊?”

“國防十七師。”

“我是十八師的。”

“你們駐地在哪?”

“泉州。”

“那不遠,我在福州。”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整天頂著亂七八糟的軍隊番號,就好比漠南衛,他們會去想他們是大明的漠南衛嗎?

不,他們的第一想法是漠南的漠南衛!他們是漠南的兵!改番號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想到自己的身份時說一句:我們是大明國防第一師的兵,駐地在漠南!

等條件純熟了,兵部征兵,朱允炆就要搬出異地駐兵的規定,一支部隊裏,天南海北哪個省的都有,慢慢消融掉地域隔閡。

整整一天的時間,林林總總下來,朱允炆所說的這些新政,最終卻沒有一條是明明白白記述下來的條文,更沒有成本大套的寫出一本系統的學術體系,讓他們按照這個來學習思想。

學,是動詞,是摸索,是因事制宜,找出於國於民最有利的處理方式,然後查漏補缺制定相關保護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下保證這條政策可以使百姓、國家受益。

新,也是動詞。宋朝的政策對明朝來說,是舊的,建文元年的政策對建文三十年的時候來說,也是舊的。

新學派的核心,就是因時因事,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完善、不斷的查漏補缺,一旦新學有朝一日也開始按照已經形成條文的法令來施政,那新學,也就成了守舊派。

朱允炆給他們種下了一顆種子,將來他們要做的就是開放思想,逐漸在全國各地的政務奏本面前,摸索出一條最合理、最符合時代發展的施政方式,他們要考慮到政令一出,所引起的社會反響。

要讓他們從現在開始就塑造出全國一盤棋的思想。

等有朝一日,這群學子已經在思想上跟朱允炆達到了高度的默契,那,就是朱允炆舉起屠刀,在搞一次空印案的時候了!

不破不立!

改革,總是要流血的。

溫水煮青蛙的改革或許仁慈,但太耗費時間,時不我待,大明,不能再給西方那些蠻夷追趕的時間了。

禦輦在五千新軍的護佑下回返京城,寬大奢華的禦輦內,雙喜看著閉目養神,滿臉喜悅的朱允炆,猶豫了片刻,還是開了口,“陛下。”

朱允炆正自得的哼著小曲,聽到聲音倒也沒有睜眼,“嗯?”

“今天陛下立言開學,奴婢庸碌之才,聽了後也是受益匪淺。”

朱允炆就笑了,“有話就直說吧,朕知道你聰慧。”

雙喜跪到朱允炆腳邊,“新學雖好,但過於驚世駭俗,奴婢雖然愚鈍,但腦子裏也知道忠孝仁義,陛下放任他們胡思亂想,奴婢擔心有一天,總有些不忠不孝的悖逆學子,生出邪念啊。”

開禁思想,就是在沖擊皇權。

新學到了頭,帝制就終結了。

雙喜的話內之意,朱允炆怎麽可能不知道,他在決定開辦新學之前,就已經充分考慮過這個問題。

後世鴉片之戰後,國門淪陷,西方蠻夷入侵,他們帶來的不僅僅只有鴉片、殺戮,還有他們的思想和文化。

如果從更早期的廣州十三行開始,西學思想的浪潮在我國這片土地上,繁衍存在了數百年,即使僅以鴉片戰爭時期來算,自西學思想開始被我國基層民眾學習了解,到推翻帝制,足足用了八十年!

這還是在全國一體同心的基礎上實現的。

搬倒帝制大山的首要條件,是帝制不在適合國情,更不在被民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