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大明版政治學校(中)

“何謂土地兼並?何謂國朝?”

當朱允炆將這兩個問題拋出去之後,文華殿裏已經是一片寂靜,連三閣、解縉楊士奇等人都啞口無聲。

這兩個問題,慢說古人,便是現代人能面面俱到回答上來的,都為數不多。

因為這兩個問題,就跟“道為何物”是一樣的,屬於一種空泛的命題,便是沒有上過學的人,都可以說出個一二三來,每個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見解。

其實大家在翻閱史書的時候都會發現,在歷朝歷代即將滅亡的時候,史書上都有這麽一句話:“某某朝末期,土地兼並嚴重。”

到底什麽叫做土地兼並?

其實土地兼並的問題,全世界任何國家、任何時期都無法避免,包括現代的我國、老美、歐洲。

因為土地兼並的本質,用現代話來說,叫做社會有限資源的無限占用。

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沒有任何人可以解決,自人類誕生以來,這個問題就出現了。

先民鉆木取火、創造文明,自黃河流域開始,華夏民族就開始直面這個問題,當野獸不在能夠威脅人類的生存,當織造衣服開始禦寒之後,人口的繁衍開始呈爆炸趨勢,先民依靠打獵已經不能填飽肚子,就要耕種。

人口越來越多,耕地就會緊張,那就要開拓土地。

隨著時間的衍變,到了秦漢時期,華夏一族的土地是如何形容的呢?

北臨草原、西抵大漠、東至東海,南為不毛。

你會發現,阻擋祖先開疆拓土的不是軍事力量的不足,而是這四個方位都不是能夠種田的土地。所以,咱們的先人就停下了開疆拓土的腳步。這就是咱們華夏民族的土地情結。

但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的繁衍卻是逐漸增多的,這方土地一旦容納到了上限,就會導致一部分人無地可種,無糧可食,那麽這部分人,就要殺有地之人。

這種行為用現代話來說,叫做無產階級與有產階級的矛盾,而歷史已經清晰的記載了,任何時期,有產階級都不會是無產階級的對手。

古代,漢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將儒家捧上了文化的神壇,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進一步奠定了文人的地位,這是掌權者為了政權的穩固而向文人集團的政治妥協,也加快了土地兼並的速度。

舉個例子,趙某家裏只有自己和父母三人,家裏有地十畝,洪武元年科舉中進,家裏田賦免除,每年可以打下不少糧食儲備,生活質量從勉強糊口到了小康之家。

洪武五年,趙某的家鄉鬧旱災,土地絕產,但趙某家裏有很多的余糧足夠父母兩人食用,但鄉親沒有存糧,就求到了趙某家裏,提出將自家十畝荒地賣給趙某一家換取食糧,後來,鄉親們無地可耕,趙某父母也忙不過來二十畝的耕地,便雇傭無地的鄉親入家為佃戶,這,便是土地兼並的初級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天災是避免不了的,普通農民因為要納糧交稅,一旦天災降臨,勢必要賣地、賣兒賣女以此為生,如此一來,天下的土地便會逐漸轉移到那些讀書人的家中。

洪武三十年,趙某高居一省布政使,生活優渥,娶了十幾個小妾,生了十幾個兒子,這些孩子從小衣食無憂,安心讀書,加上親爹封疆大吏,有一半出仕做了公務員,其他七八個孩子,趙某便將家裏的田畝交給他們打理,做個平凡的小地主。

而出仕的這幾個孩子,又開始逐漸進步,這就是世家誕生的雛形。也屬於土地兼並的中級階段。

等到趙某的後代兒孫,繁衍生息,以致不得不分家後,便從一個龐然大物的趙家變成了無數個小趙家,每一支都有個一二十畝地,但領頭的,一定要是有功名在身的,為什麽?因為可以不用交稅!

如此,幾十個小趙家開始蓬勃發展,走老祖宗趙某的路線,一到天災之時,就吞沒鄉鄰的土地,如此一來,每一個小趙家隨著時間的流逝,都變得強大起來,然後再拆分。

這,就屬於土地兼並的最後階段。

無地之人會越來越多,而土地卻全部集中在世家豪紳的手裏,最終,占據了整個國家十之八九土地的世家豪紳因為不納糧、不交稅,導致了國家財政崩潰,又趕上天災,無力賑災,嗷嗷待哺的無地之人就會起義造反,殺世家豪紳來換取活命。

國家往往在這個時候,也已經無力平定起義,世家豪紳趁機聚斂實力,等叛亂平息,世家已成氣候,大家夥就不可能在滿足只當世家了。

漢朝無力平定黃巾,推行州牧制,任由天下諸侯並起,最後曹操統一北方,他的兒子曹丕與其他世家商量,你看大家都是世家,我實力最大,這個皇帝我先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