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對於張繡的到來, 長安城中百官並不都是歡迎的。

如果說皇帝傳召華陰段煨,還可以說是為了防備西羌可能的異動;但是自潼關召回張繡的舉動,卻幾乎坐實了皇帝的意圖——陛下不只是防備, 甚至可能主動出擊。

如今長安城中大軍盡出, 正是該關門自守、警惕四鄰之時, 如何還能四處出擊?雖然羌人趁機作亂, 東羌南下, 西羌東進, 沿途擄掠,但也只是小打小鬧,總不會打到長安城來,當此之時,陛下理他們作甚?

自古外族入侵,朝廷中總是有主戰派, 也有主和派。

劉協要段煨為主將、張繡為副將,領三千守城兵士,出長安平叛羌人的命令一下, 朝中立時便湧起一陣反對的聲浪。

士孫瑞上次在楊彪府中,被皇帝面斥了一頓, 但他到底年紀大了, 臉皮夠厚, 此時又當仁不讓得站了出來, 顫巍巍杵在大殿之中, 天然就帶著一股忠臣死諫的味兒, 蒼老著聲音道:“羌人作亂,由來已久,百年不絕, 陛下何必急於一時?近來之所以愈演愈烈,乃是因為大軍盡出,他們見長安防守空虛,因此膽大肆意了。”暗戳戳刺了一波皇帝出兵益州的決定,又道,“況且此前歸降的鎮西將軍韓遂與征西將軍馬騰,都在涼州,久與羌人周旋,何不命這二將就近約束?若使段煨、張繡再領長安兵而出,長安幾為無兵之城,卻有天子百官,何其危險!因此臣鬥膽建言,請陛下發旨鎮西將軍與征西將軍,讓他們帶領涼州兵,約束羌人部族。固然不能根除禍患,但這乃是火燒眉毛、且顧眼前的計策。”

士孫瑞這番話講出來,與他私下交流過的老臣文官自然是紛紛贊同,卻是急壞了張繡。

張繡坐了兩年冷板凳,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抓到這重回長安,再度掌兵作戰的機會,正是摩拳擦掌、熱血沸騰之時,眼見竟要給這老頭子三言兩語攪黃了,不由得心中大急,高聲道:“士孫大人此言差矣!”他久不在官場周旋,本也不是文官,不擅長打彎彎繞,因此只將實話講來,“那什麽鎮西將軍,又什麽征西將軍,老大人難道以為他們就是忠臣了嗎?這二人與那些作亂的羌人原是一丘之貉,韓遂、馬騰都曾反出大漢,與羌人雜種共推自立。不過兩年前,李傕、郭汜兵臨城下之時,這二人還曾領兵至灞橋,妄圖從中分一杯羹。若命這二人帶兵剿滅羌人,恐怕他們反倒要做了亂賊頭子。”

士孫瑞冷笑道:“敢問李傕、郭汜兵臨城下之時,小將軍又在何處?”

張繡為之語塞。他那時還在李傕、郭汜軍中,也是兵臨城下的“兵”中一員。

“他那時候在子脩身邊,佐助子脩斬殺李傕、郭汜,立下大功。”劉協這才開口,將張繡救出尷尬的境地,“君榮(士孫瑞字)年老多健忘,需要朕幫你重溫一遍張繡的功勞嗎?”

士孫瑞自楊府一役,再不敢當眾跟皇帝硬頂,忙道:“是老臣糊塗了。”

“你方才說這只是眼下權宜之計,想來還有長遠之計?”劉協也沒有抓著不放,給了士孫瑞暢所欲言的機會。

“長久之計,自然是車駕東歸。”士孫瑞想到洛陽,渾濁的老眼裏竟閃爍了淚花。

劉協倒是也能理解,他帶著百官西遷至長安,就好比當初項羽領兵破了鹹陽一般。項羽的兵都思念江東,而跟隨他的百官也都懷念那個承載了他們青春年少時的洛陽。對於士孫瑞等人來說,洛陽才是他們心中的國都,長安再好也是異鄉。尤其是當初朝廷西遷,是在董卓脅迫下,不得不如此。在長安的每一日,仿佛都意味著屈辱。就好比嶽飛寫“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如果士孫瑞文采斐然,大概也能留下類似心情的詩篇。

“東歸之後呢?”劉協問道,語氣平淡的就像是在說天氣一般,“東歸之後,羌人當如何治理呢?涼州、雍州等地的亂局,要如何平定安撫呢?”

士孫瑞早已想過了,此時遲緩開口,道:“羌人所居的涼州、雍州等地,土地貧瘠,氣候寒冷,出產稀少,與其花巨資、耗人力去撫定,不如舍棄。”

劉協摸了摸鼻子,淡聲道:“原來你打的是這麽個主意。”他沒有流露出情緒,平靜問道:“那兩州良民,當如何?”

“若有良民,可遷徙他們來長安三輔之地,男耕女織,再謀生計。朝廷車駕東歸之後,長安人口必然會減少,這些人補進來倒也合適。”

“你倒是都考慮過了。”劉協涼涼道,不置可否。

士孫瑞擔心皇帝年輕,還是一心要用兵,又道:“陛下可知道桓帝時段紀明(段颎字)將軍,戍邊十數年,平西羌、滅東羌,說起來好大的戰功,所費幾何?”

“你這是問朕?”劉協掀了掀眼皮,見士孫瑞作勢要告罪,有些不耐煩得一擺手,道:“段紀明滅東羌時,三年費錢五十四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