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屬於華國特色的科幻片(第3/3頁)

“老郭,聽李導說你去好萊塢學習就是為了拍真正的硬科幻,到底是什麽題材啊?”

“我打算改編大劉的小說《流浪地球》,去好萊塢之前我就想好了,這兩年除了在劇組和特效公司學習,也在構思劇本,畫了些概念圖。”

談起自己精心準備的片子,郭凡也很興奮,說著從包裏拿出厚厚的一沓稿紙,每人分了一些。

“你們看看。”

眾人從郭凡手裏接過了一張張電影的概念圖,有懸掛式挖掘機、重型越野運載車、巨大的行星發動機、廢棄的京城國貿凍成冰雕、導彈發射車和充滿科幻感的駕駛艙……

充滿重工業美學風格的概念圖給了眾人巨大的沖擊力,寧昊看了兩眼就忍不住感嘆,“這才是科幻片啊!”

國內沒有正兒八經的科幻,《機器俠》那種片子不是,《月球》也不是科幻大片,眾人都是年輕的導演,沒有不喜歡科幻的。

良久,放下稿子,對郭凡贊嘆不已。

“我感覺這和好萊塢科幻片的風格有點不一樣啊,但是這種感覺、沖擊力比很多科幻片都要強烈。”吳經問道。

李謙一邊翻著《流浪地球》的劇本,一邊說了句,“這是蘇連重工業美學風格。”

吳經恍然,難怪看著跟好萊塢的科幻片不太一樣,又問道,“蘇連重工業美學?不是去好萊塢學習的嗎,為什麽不用好萊塢的風格?”

“因為我要尋找中國科幻片未來的道路,想了很久才決定的。”郭凡解釋道。

“中國科幻片未來的道路?”

這麽重的一句話,讓眾人不禁細細琢磨了起來,郭凡這不光是要做中國科幻的開拓者啊,是要給中國科幻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郭凡接著解釋自己的想法,“我要想尋找到合適的美學,能想到的就只能是蘇連的東西,蘇連的大重工業的東西,這跟我們是有勾連的,我們對這個東西是有認知的,是覺得會熟悉的。

這也是布爾什維克美學的統一,上個世紀初,蘇連想要創造新的美學,以抵抗來自資產階級的騷擾影響,防止其腐蝕社會主義藝術。

在所有的藝術中,建築才是唯一一個持久的、巨大的、在公共場合展出的象征,可以說建築是藝術的公開表達。

在20世紀20年代末斯太琳上台後,建築越來越多地被要求在整個領域加強蘇維埃的言論和集體認同,紀念碑、工業圖案以及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緊密融合,成為了蘇連建築項目的核心。

這些風格,隨著當年蘇連援建了我國幾百個建築項目,在國內保留了下來,在各大城市一直用到了今天,而且大部分都是集體住宅、工人新村。

《流浪地球》裏,面對極端環境和長達100代人的流浪計劃,全世界的人類必須團結起來,一座座地下城就如同一個個占地極廣、數萬人集體生活的工人新村,同吃同住一同上學一起過年,共同組成了命運共同體,這也和選用蘇連美學作為基本設定不謀而合。

很多地方,包括裝載車這些,都是蘇式風格,這個行星發動機,也是我根據已經廢棄的保加利亞公產讜總部設計的……”

看著郭凡滿臉興奮地述說著自己的想法,以及這裏面的深意,之前只是感慨概念圖的科幻感,可是聽了他的想法,才明白這裏面有這麽多的深意。

“這才是咱們華國的科幻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