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屬於華國特色的科幻片(第2/3頁)

蘇侖大一就為了在劇組跑腿,從重點大學退學,北漂幾年重新考了中戲,拍完《超時空同居》和《暖暖內含光》之後一直在給自己放假,拒絕了無數愛情片的邀約。

吳經《戰狼》的續集要拍中國的超級英雄,比第一部更牛逼的主角,就是看不慣網上有些人。

文幕野也閑著了,沒有好的本子,其他電影公司開再高的片酬都請不動他。

寧昊家裏挺有錢的,他爸原來是工人,放棄了編制和鐵飯碗下海經商,家產頗豐,有錢又喜歡玩,當年整個太源的酒吧、旱冰場老板都認識他。

20歲那年他爸給了他四十萬,想讓他在太源開店做生意,可是寧昊只拿著兩千塊來了京城,追求夢想。

一開始想當畫家的,他之前學了十年畫畫,可是美院考試的時候,體檢出色弱。

失魂落魄之下陪朋友考北師大,結果自己考上了,然後以拍MTV為生,只是為了賺錢,並不是理想。

不過當畢業作品《星期四,星期三》拿了獎之後,他開始覺得自己可以當導演,這就成為了新的理想。

當不好導演,就要回去繼承他爹的家產了。

一開始是一個文藝片導演,他之所以拋棄文藝片,是因為他在拿著這些文藝作品遊走於世界各大影展時,他對台下坐著的十幾個金發碧眼的老外產生了懷疑。

他們這些人是否真能看懂華國的文藝片,是否真能理解導演要表達的東西,自己拍攝電影給這些人看,是否是有價值的,所以選擇了拍大多數觀眾能夠看的到的商業片。

徐征也是有理想的,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個文藝青年,有時候又懷疑自己是為了隨大流裝出來的文青,但是有時候又懷疑自己懷疑錯了,其實自己就是文藝青年。

《泰囧》的續集劇本就一股子文青味,連主角年輕時候都是個文藝青年,這也可以說是他的理想,拍想拍的東西,最初目的不單單是為了錢。

都是有理想的導演,雖然不都是那麽高大上,沒有什麽為行業奉獻、拋頭顱灑熱血,也想賺錢,但是最起碼是真心做電影,當做一份事業,而不是撈錢的工具。

最起碼現在是這樣!

認真做電影的導演,他們就不願意看到行業慢慢變成李謙口中那樣,賣座的電影不斷地突破下限,畢竟是兩個方向。

不過,越來越多人來“撿錢”,他們也是無奈。

“可是,真能怎麽辦呢,又不能攔著那些來圈錢的人。”寧昊說道。

“老大你去年《小時代》上映的時候也公開說過,不管什麽電影,都要做好質量,可是也沒人聽啊,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齊玉昆感慨道。

“可不是嘛,只想賺錢的人哪裏管那麽多。”徐征接話道,“只要嘗到了甜頭,資本什麽事都幹得出來,之前的《爸爸去哪了》電影票房大賣,江浙衛視不光出續集,又準備推出《跑男》大電影,一點底線都沒有。”

文幕野推了下眼鏡,認真地說道,“不是電影行業的,當然不會有底線了,這些資本才不管行業的死活。”

說完看向李謙,“老大,你有什麽想法?”

其他人也看向李謙。

李謙卻搖搖頭,“沒有任何辦法,行業現在太大了,娛樂性越來越強烈,我們不可能控制它的走向。

不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有站著賺錢的本事,就不要彎下腰、不要臉地跪在地上。

拍些好電影,讓觀眾還有好電影可看,不至於慢慢地被這下爛片拉低了審美下限,只要有好電影的對比,觀眾最起碼能夠分辨出好壞。”

寧昊嘆了口氣,“我都有點同意馬小剛說的那句話了,國內爛片越來越多,是觀眾欣賞水平變低導致的。”

“這麽一說,還真有點道理。”

“也不能這麽說,觀眾也是受害者。”李謙搖搖頭,並不贊同這種甩鍋給觀眾的說法。

“歸根結底還是爛片多了,看多了爛片,接受度就慢慢下降,欣賞水平被爛片給拉低了,所以我們就應該多拍些好電影,看多了好片子,口味自然就叼了,看不下去爛片。”

“這哪裏那麽簡單啊,咱們也拍不了幾部電影。”徐征倒是呈悲觀態度,就這麽幾個人,兩三年都不一定拍一部電影,根本影響不了整個市場。

李謙笑道,“有底線的導演還是不少的,別那麽悲觀,做好自己,堅持本心就行了,要不來聽聽老郭的科幻大片,他為了這部片子可是去米粒堅呆了兩年多了。”

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偶爾感慨一番就行了,說多了也沒意思。

他們也就是個導演,頂多就是郭凡這樣,還有些中二地一門心思振興國產科幻電影。

結束這個有些沉重的話題,饒有興趣地說起郭凡的大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