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什麽叫國際範啊!(第2/3頁)

呂超精神一振,果然非同尋常,雖然李謙經常吹牛,但是全都自己給實現了。

也就是說,這依然是一部腦洞向的電影了!

作為資深影迷,呂超心裏給《楚門的世界》下了一個定義。

“之前江寧市宣布在新洲區斥資七十億為《楚門的世界》打造外景,這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世界呢?”

“其實沒什麽特別的,就跟我們現實中的城市差不多。”

現實世界差不多?

呂超嘴角一抽,和現實中的城市一樣,那還花七十億建什麽外景,直接實景拍不就完了。

之前《我是傳奇》搞那麽麻煩,都在魔都實景拍攝,現在一部喜劇,還花這麽多錢建外景,這不是扯淡嘛。

看著這位呂記者懷疑的目光,李謙也沒辦法,他都是實話實說的,確實是和現實中的城市差不多。

接著呂超又旁敲側擊了一下《楚門的世界》的內容,不過基本上沒問出什麽重要的信息。

只能放棄了,碰上這麽個油鹽不進的人,能有什麽辦法呢。

於是,轉而問起了《金陵十三釵》沖奧一事。

“李導,您覺得國際化的《金陵十三釵》有沒有可能時隔10年之後再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呢?”

只問了最佳外語片,沒好意思問其他各種單項獎,但凡是個有腦子的,都不會相信能拿其他單項獎的提名。

“希望不大。”李謙實事求是,“《金陵十三釵》對沖奧最大的利好,主要無非是,一個流浪漢、酒販子,也就是一個普通老外,參加當年金陵的救贖工作,而這樣一個普通老外真切地體現了人性,也符合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

但是,可能沒有深入研究過奧斯卡,其實奧斯卡的評選首先重主題,主題一定要讓他們能夠接受,當年《臥虎藏龍》正處在東方功夫風靡全球的時代,程龍、李聯傑被全球觀眾熟知,DVD和錄像帶大賣數千萬美元。

東方功夫,這個主題很熱門,再加上李鞍導演的經歷,在電影中加入了西方的一些內核,所以才一舉拿下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四項大獎。

之前張導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拿到了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也是因為主題,當時那個年代,海外對於國內的印象,這兩部電影要是換做現在,我認為提名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奧斯卡是有跡可循的,要不然怎麽會有那麽多專門沖奧的電影呢。

其實《臥虎藏龍》今天上映的話,拿獎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過去十年裏,好萊塢對古裝電影、東方功夫已經膩味了,主題上甚至會失分。

不過畢竟是拿了獎的,李謙也不好隨意點評。

只是,這直接說張一謀90年代兩部電影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時代的產物,呂超還是暗暗咂舌。

“李導……”

呂超想提醒一下李謙,不過李謙卻笑笑,打斷了他的話,“我這番話並沒有否認張導這兩部電影的意思,任何具備時代特性的電影,都不能脫離時代來看,不管怎麽樣那都是那個年代華語電影的巔峰代表,幾十年之後,依然會被記載在華國電影史上。

現在我們說的是奧斯卡獎,縱觀數十年以來的奧斯卡,獲獎的電影其實都離不開三個特點。

第一是技術層面,這是好萊塢領先全球的根本,包括科技層面的技術,以及創作層面的技術。

第二點就是主題了,看好萊塢關於奧斯卡的營銷可見一斑,很多沖獎電影都會承載著一個熱門的社會話題。

2010年的奧斯卡很多人關注,《阿凡達》最終在最佳影片爭奪中敗給了《拆彈部隊》,前者是當時最熱門的話題,席卷全球,但是後者背後的話題,卻已經持續了十年。

第三類是電影的立場,《斷背山》和《撞車》當年競爭的時候,《斷背山》拿了最佳導演,而《撞車》收獲最佳影片,那時候國內絕大部分電影人都難以接受。

連《撞車》的導演在幾年後面對采訪都說了,《斷背山》才更應該拿最佳影片獎,甚至在好萊塢主流電影人心中,都覺得《斷背山》更優秀。

可就算這樣,投票的時候大多數人還是把票投給了《撞車》,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斷背山》講的是少數人的故事,而《撞車》講的確是種族之間的沖撞與矛盾、溝通與和解、同情與救贖,說白了就是在政治正確。”

一番長篇大論,呂超一時間有些難以理解。

倒不是不理解李謙說的,只是想不通,李謙這麽一個商業化的導演,怎麽會對奧斯卡如此了解,他也沒像其他導演那樣,對各種獎項那麽熱衷啊。

正經的大片上映之前,都會去歐洲轉一圈,然後借勢大力宣傳,就沒見李謙去參加過各大國際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