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失蹤的人(第2/3頁)

寫得確實好。這個檄文一出,把各朝各代的檄文都斃了,包括陳琳的那一堆。

“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鬥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千年後,讀這樣的句子,仍有上馬揮刀的欲望。檄文是什麽?就是廣告,能寫到讓你產生沖動就是最大的成功。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的詩人駱賓王是唐朝最好的文案。

武則天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檄文,讀到最後一個字時,這個除了太宗李世民外誰都不服的女人已汗濕香衫。《酉陽雜俎》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後被各種史料所摘引:“駱賓王為徐敬業作檄,極疏大周過惡,則天覽及‘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不悅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她問宰相:“像駱賓王這樣的人才,為什麽沒有被朝廷發現和使用?這是宰相的過失啊。”

看到駱賓王寫的狂卷自己的檄文後,仍大賞其才。

這是武則天的氣度。

她畢竟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而非印象中那個跟神探狄仁傑眉來眼去的女人。所以,武則天當時雖大殺李唐宗室,但有唐一代包括皇家在內依舊對這個女人保持敬畏與膜拜,即使後來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家新帝和滿朝大臣依舊視武為太上皇,對其恭恭敬敬。

但只是徐敬業負了這篇曠世檄文。

徐敬業太自負。這是沒辦法的事。他的祖父是大唐第一名將英國公徐世勣。徐在軍事指揮上不輸給李靖;在政治上,又比李靖成熟,建立的功業浩浩蕩蕩。從隋煬帝楊廣開始,帝國就征高麗,一次又一次失敗。到唐太宗李世民繼續征高麗,但仍是失敗。唐高宗繼續遠征,最後終於成功,統帥就是徐世勣。作為名門之後,徐敬業也不是個平庸之輩:“徐敬業年十余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不善,將赤吾族。’射必溢鏑,走馬若滅,老騎不能及。英公嘗獵,命敬業入林趁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揚州兵變後,武則天大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隨即出兵三十萬赴揚州。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詔襲殺了揚州長史,告訴大家自己有被武則天廢掉的中宗皇帝的密詔,隨後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將他們武裝起來。他以魏思溫為軍師,傳檄附近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復李唐江山,人馬也聚集了幾萬。

喊出造反的口號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也不難,棘手的是隨後面臨的戰鬥。

當時,擺在徐敬業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所在的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征求了魏思溫的意見,魏答: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廢黜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率兵直趨洛陽。中原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會響應,武數月可滅,天下指日即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的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才是正確方略,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

得,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

魏思溫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於死地嗎?”

魏的觀點完全正確。但徐敬業沒聽。徐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確實在很快的時間內被攻占,但兵力也分散了。此時,朝廷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又返回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的士兵崩潰,這位貴公子一攤手:“奈何?!”

是啊,奈何?沖動是魔鬼。今日之域中,到底還是武則天的天下。攤手的還有駱賓王,望著眼前瞬間變幻的風雲,他很想寫一首詩。

對徐敬業來說,還是志大才疏,沒能真正洞察到時局的真相,即使他選擇了直接進攻洛陽,也幾乎沒有取得勝利的可能。

沒錯,剛剛經歷了李世民開創的“貞觀盛世”,整個帝國如日中天,一直是上升勢頭,李家沒有失去人心;至於武則天,也確實有很多人反對她。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要打出反武旗號就能摧枯拉朽。道理很簡單:武則天沒有朽。李家陣營那邊人很多,但老實地執行則天女皇命令的也不少。而且,還都是些有能力有手腕的大臣。在他們當中,雖然有些人內心深處傾向李家,但至少在他們的有生之年並不準備反對武則天。很多人的想法是:女皇你就做這一世,死後把皇位還給李家。也就是說,他們更看重女皇的繼承人是誰,而不是一味地抓住武則天做皇帝這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