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家墳鏡子陣(第3/6頁)

外地人到北京打聽道兒,想去哪,怎麽走,北京人指路很簡單,往北往南,讓問路的人一聽就能明白,這和北京城的格局有關,四九城的建築物全是坐北朝南,有幾條斜街也不多,天津衛正相反,您要問路,可別跟天津人說東西南北,沒幾個人分得清,一般東西走向為道,南北走向為路,橫道豎路,比如一說某某路,從地名上看,應當是一條南北向的馬路,但這個方向並不準確,舊天津衛的道路賽過蜘蛛網,這跟河流分布以及各國劃分租借地有關,民國年間城南還沒有那麽多高樓大廈,電燈路燈也少,好在沒幾條死胡,你穿街過巷,只要不把大致方向搞錯了,也不至於迷路。

郭師傅和丁卯這頓酒,從下午喝到天黑才回家,兩個人腳底下沒根,一步三晃,只好在半路停下來醒酒,等到明白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坐在路邊,大馬路上黑燈瞎火,除了他們倆一個人也沒有,周圍有很多平房,房屋高低錯落,路旁有電線杆子也有樹,路燈全都不亮,看起來像是在城裏,但附近一片死寂,成片的平房全是空屋,附近隱隱約約有股死屍身上的臭味。

這麽一大片平房,全部斷了電,所有的房屋和路燈都不亮,天上只有朦朧的月光,那些房屋樹木和電線杆子,在月影下顯出黑黢黢的輪廓,聽不到夏蟲兒的鳴叫之聲,反倒有股不知來源的臭味,好像是屍臭,不過這是在城裏,悶熱的三伏天,普通民宅裏不可能放死人放到發臭。

倆人好不容易清醒過來,仔細打量這條馬路和周圍的房屋,覺得眼熟,一看路牌想起來了,這地方叫魏家瓦房,老話管繞遠叫“走冤枉道兒”,哥兒倆心說咱這冤枉道兒走的,居然轉到魏家瓦房來了。

如今魏家瓦房是南門外的一大片民宅,介於郊區和城區之間,早個二三十年,地名還叫魏家摟或魏家墳,本來是一大塊墳地,那年頭就是墳地多,並不奇怪,城裏死人城外埋,村裏死人村外埋,所以老話說“哪處黃土不埋人”,活人周圍住的全是死人,當初圍著老城一圈,埋死人的墳地是東一片西一片,到處皆有,清朝末年漕運鹽運發達,天津城面積不斷擴張,那時候蓋的很多房屋,以前幾乎都是墳地。

說到魏家瓦房魏家樓,起先叫做魏家墳,變成居民區之後,人們避諱提墳,一說在哪住,住魏家墳,那不成鬼了?於是改稱魏家樓,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座樓,因此後來改叫魏家瓦房,那時候上點歲數的人一提起魏家墳,想到的往往是“吊死鬼”。

要說埋著吊死鬼的魏家墳,年代還不是太過久遠,清朝末年的時候,天津衛當地有一戶姓魏的人家,以賣炊餅為生,家道小康,一家三個兄弟,老大年少夭折,很早就死了,剩下二哥和三哥對半平分了家產,二哥是繼承祖業,挑個擔子沿街叫賣蒸食,蒸食就是饅頭炊餅之類的面食,早年間叫蒸食,三哥心高志大,不願意再做蒸食這份營生,選擇到金鋪當學徒,跟掌櫃學著打金銀首飾,木匠瓦匠學三年也就學會了,打金銀首飾至少學六年,還要給掌櫃白做三年,那個年代沒有學費,學成手藝幫三年工,算是報答恩師。

三哥當學徒當了十年,學會了滿腹生意經,也把手藝學到家了,自己出來開了個小首飾鋪,憑著貨真價實,誠信可靠,手藝又好,精益求精,逐漸把買賣做大了,錢是越賺越多,幾年之後擴充成了賣首飾的金樓。

二哥那份買賣做得同樣不錯,娶個媳婦特別賢惠,兩口子自做自賣,起早貪黑存下點辛苦錢,先是在街上賃了半間門臉兒房,後來也把生意做起來了,除了祖傳的炊餅饅頭,還開始賣各種糕點面食,店面也增加到前後三間,實在忙活不過來了,又雇了個小徒弟,讓小徒弟在前頭當夥計賣貨,二哥兩口子在後頭做,跟三哥的首飾金樓相鄰,彼此相互照應,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誰成想好景不長,到庚子年八國聯軍打破大沽口殺進北京城,天津衛首當其沖遭了殃,亂兵在街上四處劫掠,各大店鋪盡遭洗劫,三哥的首飾金樓讓亂兵搶了一空,店面燒成了一片廢墟,從此倒閉,再沒緩起來,三哥夫妻倆一時心窄想不開,雙雙在屋子裏上了吊,說白了這夫妻倆沒得善終,是對吊死鬼。

二哥那間點心鋪,當天也遭亂兵洗劫,好在是糕點食品,沒折大本兒,兩口子四處借貸,東拼西湊,總算湊足了一筆本錢,再次裝修了鋪面房,還可以接著做生意,後來又把買賣做大了,有錢了買房子置地,有身份不能叫二哥得稱二爺了,魏二爺發跡之後,時常想起三弟兩口子上吊,死得太屈了。

親哥們兒親弟兄,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有道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了可以補上,手足斷了沒法再續,人活一輩子,身邊不能沒個近人,爹娘只能陪你前半輩子,妻子和兒女頂多陪你後半輩子,唯有親生兄弟,從小到老跟你一輩子,因此叫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