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壁畫

這個溶洞比較大,但由於光源有限,再加上鬼魂陳一路跟催命一樣,休息時間緊迫,因此也沒有多加觀察,待他們三人都休息時,我實在閑的無聊,便打著手電筒在溶洞裏逛。

這個溶洞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非常幹凈,其實偶爾還能在光滑的地上看見土塊的痕跡,大約是有什麽動物鉆進來過,但之所以說它幹凈,是因為這裏感覺不到人的氣息,有一種自然的幽深純凈感。

我大學時也去過一個比較有名的景點溶洞,但由於每天接待遊客,即便工作人員天天打掃,還是可以看見肮臟處,溶洞裏天然純澈的地下水,因為遊客日復一日的伸手嬉戲變得渾濁,光滑的石板上,時不時就能看到吃小吃時滴落的油漬,即便工作人員保護的再好,很多溶洞與生俱來的東西,已經在日復一日的遊人接待中,慢慢消失了。

而這裏,沒有這些東西,即便有動物帶進來的泥土,也透著一股自然的氣息。

我們的帳篷是搭在入口不遠處的石台上,石台對面就是一汪天然的地下水,陽光透不進來,水顯得黑沉沉的,但當我將燈光打上去時,水就變成了淡淡的橘黃色,清澈透底,在洞頂反射著粼粼波光,溶洞在波光的閃動下,仿佛隨時會消失一樣。

倒掛的鐘乳石,有些短如兔尾,有些長長的滴落到水面上,遠處看不見的黑暗中,也不知是怎樣的景色。

這可算是免費旅遊了,我回頭看了看帳篷,也沒什麽變故,便稍微走遠了一些,一路走過去,溶洞中得景色千奇百怪、有些如蓮花、有些又似人像,雖然手電筒光芒比較小,但並不影響觀賞的心情。

我往前走了不久,突然發現,原來就在我們帳篷的不遠處,竟然放了一堆東西。

那東西隱在黑暗處,方方正正,也看不出具體的樣子,但看形態,似乎是人為的。我有些好奇,立刻加快腳步,隨著手電光的拉近,那東西的整體形狀也顯露出來,居然是一塊碑。

我愣了,有什麽人會在這裏立一塊石碑?吃飽了撐的吧?於是我繞到了石碑前面,發現上面刻滿了一種歪歪扭扭的文字,像一條條扭曲的蝌蚪。

雖然我認不出這是什麽文,但我可以很肯定的斷認,這絕對不是漢族文字,我雖然不能辨別出從古到今的各種字體,但漢文演變的大致規律還是明白的,無論是甲骨到隸纂,至少我知道它一筆一劃,方方正正的形態,然而這種歪歪扭扭的字體,絕對不是漢族的。

難不成是少數民族?

我想起大伯的話,爺爺所抄錄的下半部分,就是蟒山深處一個村寨裏傳出來的,莫非這個碑文是他們立的?我越想越有可能,這個溶洞,是連接外界的必經之路,村裏的人在入口處立一塊碑也是正常事。

我放棄查看這塊碑文,準備繼續閑逛,但等我站起來時,卻發現眼前的溶洞石壁上,竟然有一幅幅刻畫出的壁畫!

這下是把我給驚到了,合著村寨裏的人,還喜歡搞藝術創作?早知如此,當初進山也應該代些顏料水彩什麽的做社交禮物,沒準人家心情一好,就讓我們隨便抄了。

壁畫明顯是用某些尖銳的物品刻上去的,因此即便溶洞裏水汽很大,但至今依舊能看的很清楚,上面的人物不過巴掌大,如同連環畫一樣,刻畫了不同的場景,我逐漸看下去後,雖然壁畫的風格有些抽象,但還是看出了個大概。

壁畫描繪的是一群人躲避戰亂的過程,但有意思的是,這是一幅近代作品。

比如第一幅畫裏,描繪的是戰爭場景,裏面有很多路人甲一樣的人物,擺出各種被殺死的形狀,而殺他們的人,都舉著一根長長的東西瞄準,顯然是槍,有槍,那肯定就是近代的。

第二幅畫,畫的是一隊隊長長的隊伍,裏面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但他們穿著的,都是少數民族的服飾,壁畫中的他們,忍受著頭頂的烈日在往前走,而前方,則是一片虛無,或許代表著,他們沒有目的地。

第三幅則是一幅很慘烈的場景,雖然不是戰爭,但其慘烈程度不亞於戰爭。

隊伍中爆發了某種疾病,很多人都痛苦的倒在地上,到最後,長長的隊伍剩下的人不多了。

第四幅,剩下的少數人進了山,在山裏打野兔、摘野果,還搭起了草房子,一幅要定居的模樣。

第五幅壁畫則有些耐人尋味,畫的是一扇門,門被關上了,再也沒有打開過,壁畫到此,戛然而止。

我有些好奇,這扇關閉的門,代表什麽意思?

不歡迎外人嗎?

我也不是傻子,將這壁畫和石碑聯想在一起,大概也能推測出,這是一幅記錄了村寨祖先遷徙的歷史壁畫,只不過這個村寨存在的時間,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