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亮潭(第4/8頁)

奶格瑪殿的規模不是最大,但由於占領了寺院的至高點,便顯得很是醒目。每日清晨,它都能和大美的紅日隔山相望。大殿內還供有紅白空行母像等,均由紫銅鎦金所造。

相傳很久以前,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奶格瑪殿內總會傳出徹夜的腳步聲。說是奶格瑪曾發大願,只要虔誠念誦“奶格瑪千諾”者,她都會尋聲救苦,無不應其所求。於是,每天夜裏,奶格瑪都不願休息,以經行的方式保持警覺,為的是隨時能聆聽眾生的心願。據說每天早上,那像上總是有很多汗水。寺內僧眾心疼其勞累,便在奶格瑪像的腿部拴了一塊巨石。從此,殿內便聽不到腳步聲了。至今,那巨石仍保留在殿內。據說,大殿裏雖沒了腳步聲,但奶格瑪的願力卻一直幫助著無數的具緣眾生。每天,這兒會誦來成千上萬的信仰者。

俗說話“山有水則秀”。古老的黃河奔騰而來,在山腳下形成了九曲河灣。蜿蜒的河水湧動著來自天際的陽光,與湛藍的天、碧綠的山,構成了美輪美奐的山水畫卷。群山形成的大鵬金翅鳥也與藍天相接,與大地共吻。我悠然立在山頭,拋開了塵世的一切雜念,似置身於畫中,又似漫遊於仙境。心是那般自由,那般灑脫。閉上眼,深深地吮吸一口,只感覺空氣中夾雜著的,是那種塵世間久別的清涼。

4

通往月亮潭的小路很窄。一旁是山,仰望不見頂;一旁是溝壑,雖然可見底,但那底卻很是模糊,隱隱可聞水聲。沿了那寬僅盈尺的小道,紫曉和常昊提心吊膽地踏了月光前行。她老是害怕自己會掉下去。她想,自己空著身子走路都這樣,當初十三歲的老師背著水桶該多麽艱難呀。她於是被一種東西感動了。就是在這種近乎宗教狂熱的感動激勵下,她走向了那個傳說中的月亮潭。

月亮潭已經探入老山深處了。香匈寺本來就是一個藏在深山中的古寺。除了一些知識淵博的學者,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香匈寺。它建於宋朝,歷史悠久。但近百年來一向煙火不旺。據記載,寺院常住僧人,沒有超過十人。自民國以來,這兒大多只有兩三個僧人。一向是一個師傅,兩個徒弟。僅此而已。但令香匈寺能為世界瑜伽界所知的原因則是,幾乎每一代僧人中,都有虹身成就者。據說,他們圓寂的時候,肉體都化成了光。

一個攝影師拍攝過一位主持的圓寂情形。錄像中,有縷虹光始終縈在那僧人上方,虹如樂曲,人們仿佛能聽到一種音樂。在神奇的虹光和音樂聲中,高僧的肉體漸漸縮小,最後只剩下頭發和指甲。

在那本叫《奶格瑪密傳》的書中記載,月亮潭是瑜伽大師奶格瑪的三十六個壇城之一。按該書的說法,壇城是秘境的一種。就是說,在凡夫俗子的眼中,潭只是尋常的潭,但在瑜伽成就者看來,它卻是金碧輝煌的壇城。據說,那兒有無數的瑜伽成就者在進行一些利益眾生的儀軌,或是會供,或是放光,或是聆聽人類的祈請,以便行使願力,尋聲救苦,助其達成願望。

據瑜伽老師說,東莞也有一處奶格瑪的壇城,此地風水大好,適宜修道,只是他不知具體地點。多年之後,紫曉才從黑歌手的一張神秘的圖中得知,那所在,正是樟木頭百果洞的大坑口水庫。在修建水庫之前,這兒有處泉眼,湧出甘霖,便是那壇城中央,金剛亥母與其龍眾眷屬居住於此。以是因緣,此地脈氣極好,適宜修道。黑歌手授記說:多年之後,這兒會成為許多人眼中的聖地。後來,筆者定居嶺南時,便選擇了此地。詩人王一丁在詩文中屢屢提及,筆者入住不久,他和作家劉芬便同時夢到過達摩祖師。他曾在博客中寫道:晨起記夢,達摩歸來——達摩拄杖來翠景,辛勞只為度眾生。一襲袈裟暖晚照,兩行清淚濯心塵。浮生若夢夢如寄,大漠如雪總歸真。日參夜省蒙法益,面壁九年結祥雲。這是他寫得最好的一首詩。由於諸多瑜伽行者的引用,此詩後來流傳甚廣。

據《樟木頭志》記載,上古時候,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兩位弟子火龍和縹緲就曾在不遠處的仙宮嶺結廬清修,成就了道業。

對上面的秘境之說,一些民俗學家們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這秘境之說,甚至影響了客家人的民俗風情和民眾心態,於是,客家人將秘境之說引申開來,變成了“舉頭三尺有神靈”――那秘境就無處不在了。

那本神秘的小書中還說,紅塵中的所有秘境,都跟娑薩朗有虹光道相通。有緣者的所有發願,都會依托虹光進入凈土,並在一種神秘的宇宙力量幫助下,達成其願望。

紫曉在泉邊發的第一個願,就是希望自己能精通西夏文字,將那本奶格瑪秘傳翻譯出來。在發願之後的第25天,在東莞的一個舊書攤上,她遇到了一本破爛不堪的書,名字叫《蕃漢要時掌中珠》。書上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漢文,一種是西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