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亮潭(第3/8頁)

於是,紫曉就來了。

後來,經歷了生活中巨大的變故之後,她會常常想起老師說過的話。她想,也許,她命運中的巨大變故,就源於在月亮潭邊的發願。

2

在日記中,紫曉記載了那次香匈寺之行:

月亮潭位於香匈寺旁的老山深處。此寺建於千年之前,由香巴噶舉開派祖師瓊波浪覺創立。初建時歷時三年,建築宏偉,寺院寬敞,能容納三萬多僧眾。在千年歲月的沖刷和摧毀下,現僅存一座經堂幾間僧舍。

那時天還未亮,高原的早晨寒冷而清新,空氣如聖潔的雪水,沁人肺腑。東方逐漸翻滾出紅雲,像是喇嘛僧袍的顏色,瑰麗而神奇。

一路上景色如畫,風聲如歌。車窗外時而晴朗無雲,時而雷聲滾滾,時而陰雨綿綿,時而彩虹當空,處處展示著高原的神奇。不經意間,數小時的車程便仿佛一閃而過了。

香匈寺周圍群山連綿不斷,這些山既壯美又清秀,氣勢不凡,自然之中蘊含著古樸。寺旁有條大河奔騰而過,河水很是清洌。千年之前,瓊波浪覺大師就是在此處開始傳遞香巴噶舉的智慧之火,從此世上無數的心靈得到了清涼,無數的靈魂得到了自由,無數的生命得到了太陽般的智慧。

我靜靜地佇立在寺前,默默地感受著大師的氣息,並由衷地敬畏這片神聖的土地,還有這片土地上曾存在過的偉大的靈魂。那個瞬間,在冥冥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佛陀聖明的微笑。

千年之前,智慧的火把在這裏開始傳遞。千年之後,我承載著智慧之火重新踏上這片土地,我相信,不久的將來,那智慧之火就會燃遍世界。

推開古舊的木門,我來到了經堂。經堂上陳列著歷代上師的法像,法像上有他們亙古不變的微笑。酥油燈在法像下輕輕地搖曳,更顯得寧靜安詳。我點了一盞酥油燈,共同發願宏弘揚香巴噶舉,讓更多的人從大手印瑜伽的智慧中得到清涼。

供台的右邊有一塊神聖的石頭,石頭上是瓊波浪覺13歲時的腳印。腳印深深地陷入石頭裏,呈現出黑紅色。我頂禮了這個腳印,並把這個腳印刻進心裏。我希望能接著這位大師的足跡,走出更遠的路。

3

在另一篇日記中,紫曉重點描述了她的另一種感受:

初到西部,最初讓我感到驚奇的,便是那美輪美奐的景色。也許是由於遠離都市的喧鬧,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大自然神奇而美麗的畫筆。那山,似從天際勾勒到自己的腳下,如此蜿蜒曲折,起伏不定。我到西部那天,更顯得無與倫比。當你眨眼之際時,它便把你腳下的“肌膚”分隔為陰陽兩半,呈現出那種流傳千古的神奇。當每一個擁有靈魂的鮮活生命置身於這片沃土時,都會有超然於九霄雲外的清涼。

一路上,我尋找著向往了許久的聖地,但開始呈現在眼前的,是山坡上那星星點點的牛羊。渴盼中,我耐心等待著,等待著那片神秘的凈土。

時過不久,遠處山路的一側隱約映出幾座宏偉的寶塔,與天地相隔的山頭交匯成一幅歷史遺留的畫卷。再近些,便是坐落在山腰處的殿宇,似透出一種古樸氣息。驟然間,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湧上心頭。

第一夜,我們住在寺管會主任家。說是家,其實也就是幾間房子圍幾道墻罷了。但這已經出乎我的意料,因為臨行之前,我總認為這兒的寺院跟東莞的一樣,所有僧人住在一起的。但此時,才發現,他們有著各自獨立的院落。

我們居住的房子占著一塊風水寶地,像一個隱蔽的藏寶閣坐落於大殿一旁。一聲木門特有的響聲打破寧靜之後,我帶著一種探索的心緒慢悠悠踏進小院。那沉浸在寂靜中的院落並不大,房屋卻顯得很獨特,古典式木制結構,古色古香,把我的心帶入另一個更為廣闊的遐想空間。進了屋,我坐在條形的木椅上,靜靜地品味另一種氣息。許久,便忘了自己。隔著那扇透明的窗,我愣愣地望著外面。……天,依舊純凈,依舊透徹,只是在不經意間,會有一只飛鳥悠然劃過,在湛藍的天空中,留下稍縱即逝的生命印記。當我再次回過神時,那所有的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化為記憶裏遠去的幻影。

夜間,整個宇宙都顯得很靜,時不時會聽到僧眾的誦經聲,給這座古老的廟宇增添了幾分神韻。此夜正是月圓之夜,那月光也作美,添加了一抹特有的韻味。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奶格瑪殿。最惹眼的,是那有序排列的經輪。每日清晨,都會有很多人來轉經。他們凈了心,一邊走,一邊轉那經輪,一邊默誦“奶格瑪千諾”。據說,誰只要有足夠的信心,並在行為上時時自省和向往的話,臨終時都會到達娑薩朗。在大手印經典的記載中,那是一個永恒的凈土。香匈寺的許多僧人臨終時都看到奶格瑪來接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