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寶失竊

這是1997年的秋天,香港回歸剛滿百天。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但即便在這座城市待了那麽久,我對這裏依然不夠了解。就像南京自古有“春牛首,秋棲霞”的俗語,我卻從未去過那馳名天下的棲霞山。

我縮著脖子走在馬路上,陣陣寒風還是往我衣服裏面灌,整個人就像開了輛敞篷車一樣。我有些後悔穿上了那件在箱底壓了十幾年的中山裝,一邊怪自己沒長得高大一些好撐起這衣服,一邊想著酒店門口那塊“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破牌子。

不過只要想到馬上就要成交一筆大買賣了,心中就好像有一團火熊熊燃燒起來。

我姓胡,從小沒爹沒媽,在孤兒院裏長大,也不知道是哪個不開眼的給我取的名字,居然叫胡鬧!

都說人如其名,我頂著這倒黴名字活了二十八年,果然就沒個正形。我所做的事,說好聽點叫倒騰古董,說難聽點就是販賣假貨。

古董這行當,新中國成立後就一直沉寂著,尤其是“文革”那會兒,不少好東西都沒能逃過滅頂之災。直到改革開放後古董業才慢慢復蘇,市場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於是這群人便迅速推動了古董業的發展。

不過真正的古玩,卻不是隨便就能玩的,這裏面的水非常深。真好這口的人少,湊熱鬧的人多。外行人可能不清楚,但內行卻是心知肚明:甭管是擺攤的還是開店的,十品九贗,想找真貨很難,想找值錢的真貨更是有如萬裏淘沙。

所謂贗品,就是假貨,行內俗稱“瞎貨”,有些地方也叫“新家生”,意思就是東西年份不夠,以新充舊。

聽著簡單,實際上裏面卻是大有文章。和別的行業不同,古董行業裏那些能造假做舊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的,因為這是手底下才能見真章的功夫活。

路邊擺攤裝農民,拿幾件破銅爛鐵說是剛從地裏挖出來的,那種是最上不得台面的,專騙完全不懂的老百姓。我們古董行業最不齒這種人,因為他們純粹就是騙子,只會利用人們的無知和貪心。那些只是糊上了一層泥的東西,連稱為“贗品”都不配。

所以很多有心的行內人如果遇到這種騙局,都會上去拆穿一下,這也算是為了維護古董業的名聲。

贗品不是到處都能看見的,尤其是一些能以假亂真讓人迷了眼的上等贗品,基本都在古玩市場裏。最有名的當屬北京的潘家園和琉璃廠了,洛陽的潞澤、上海的城隍廟,還有我們南京的夫子廟和朝天宮,也都是聞名遐邇的古玩市場。

經常會去古玩市場淘換的,都是多少懂一點的人,不然也沒這個底氣。這些人希望能在無數商品中慧眼識珠,以便宜的價格買到值錢的東西,這叫“撿漏”。但這漏可沒那麽好撿,往往以為撿漏了,卻都是被贗品忽悠了還渾然不知的,這種上當叫“打眼”。

有贗品,自然就會有制造和販賣贗品的人。在如今的中國古董市場,這已經是一條十分成熟的產業鏈了。

不過我和他們不一樣,我喜歡單幹。貨是我自己仿的,也是我自己賣的。而且我一不賣給老百姓,二不賣給收藏家,我的目標就是暴發戶和外國人。

像我這樣的人不多,但是我們通常不屑於小打小鬧,幹的都是大買賣,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不知從何時起老外都喜歡來中國買古董了,興許是八國聯軍那會兒養起來的臭毛病?其實古玩市場基本上是見老外就騙的,這都不騙天理難容啊。但時間久了老外也都學乖了,知道那種地方去不得。於是就出現了一類人,他們專門給老外物色好貨,然後再牽線搭橋。

這類中間人被稱為“拉纖”,是兩頭拿傭金的,一般賣方三個點,買方兩個點,所以也叫“成三破二”。不過專做老外的“洋拉纖”,買方收得會高一點,畢竟老外都有錢。

今天我要去見一個日本佬,是個叫老九的“洋拉纖”給我介紹的,聽老九說這日本人很有來頭,好像是日本一個什麽大財團的繼承人,特別喜歡中國古董,只要東西正,價錢完全不是問題。

所以我這次就特意好好準備了下,打算狠狠地宰那日本人一刀,就當是為大屠殺時屈死的先人們出出氣。

這個日本人住的地方,是南京的地標性建築——金陵飯店,它也是南京的第一高樓。這裏對普通南京人來說,始終是個望塵莫及的高档場所。

上次我就是因為穿得不體面直接被門童給擋住了,這次我都穿上中山裝了,他要再敢攔我我非得跟他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