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3/23頁)

沒想到數年過去,曹寅竟能再度回到江南!

先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後,即調曹寅為蘇州織造。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兩江總督與江蘇巡撫相爭,地方官員大換血,曹寅又調任江寧織造,蘇州織造一缺則由其內兄李煦接替,實出人意料。且因曹寅早年已是禦前二等侍衛,官階正四品,比其父曹璽正五品官階高了一級,由此成為江寧織造署的第一位織造“大人”[19] 。

此時的曹寅已今非昔比。他在京師時,著意與諸多名流來往結交,為此而不惜財力、物力。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曹寅便以紀念亡父為名,以當年曹璽在江寧織造署手植楝樹為題,向天下名士征求圖詠。這項工作持續了若幹年,在曹寅執著而不懈的努力下,南北眾多名士感懷曹氏孝心,均欣然為之“歌韻圖繪”,在士大夫中傳為盛事[20] 。

繪圖者有:黃瓚、張淑、禹之鼎、沈宗敬、陸謬、戴本孝、嚴繩孫、惲壽平、程義,均是當世名家。

為之題寫詩文者有:大學士明珠之子納蘭性德、顧貞觀、吳偉業之子吳憬、方仲舒、顧彩、毛奇齡、杜溶、余懷、徐乾學、尤侗、王鴻緒、宋犖、王士禎[21] 、韓菼等。

這些人中,既有明朝遺民,亦有清廷新貴,卻無一不是顯赫一方的名士。《楝亭詩畫冊》由此而聞名遐邇,曹寅亦是聲名遠播。

既然曹寅今日之光芒已非其庶子身份所能掩蓋,其人大可走文學侍臣之老路,以康熙對文學人才之重視,他日後成為朝中重臣,抑或封疆大吏亦不在話下。卻不想他竟然回到江寧,屈尊就任專掌皇室緞匹的五品織造郎中,內中情由,堪可玩味。

上任後,曹寅先擴建了江寧織造署西花園,增修了西堂、西池、射堂等園林式建築。又不惜重金招募名廚,令西園菜式、點心在短短時間內便聲名鵲起,成為江寧一絕。

佳肴必配以美酒。西園佳釀均為黃酒,名聲最著者有二:一是來自蘇州的三白酒——三白[22] 者,蓋以白糯米、白酒曲、白井水為原料也——均為十年以上陳釀,酒味鮮美,上口沾唇;二是超過五年的紹興老酒,芳香醇烈,清冽甘甜。

美食不如美器。西園所有器具,均來自瓷都景德鎮,由行家裏手燒制,內中不乏大家之作,譬如花廳堂首所置焚香紋鼎,便是出自明末清初巨匠周時臣[23] 之手。

除了菜式、糕點、酒水出色外,西園還有一項,亦能在金陵獨占鰲頭,即戲曲。彼時昆曲盛行天下,曹寅到任江寧織造後,便設法延請當世曲師名伶,組建成曹氏家班[24] ,排演最流行的戲劇。

擁有飲食及戲曲兩大法寶後,曹寅開始遍邀金陵大族或是客居本地的名流到西園做客。每每有文人雅士來訪,亦是開筵宴客,排日延賓,酒賦琴歌,極盡熱情款待之能事。不出兩年,織造署西園便成了江寧一景,極一時裙屐之盛,幾有應接不暇之勢。因做客者多為文學大家及士林學者,西園儼然已有江南文化中心之勢。

此時此刻,織造署西園中正在舉辦一場盛大的宴會。這場旨在為內閣學士[25] 韓菼餞行的酒宴,薈萃了不少顯宦名流,一如往昔。

文官有江蘇巡撫宋犖、江蘇布政使張志棟、按察使王燕、江南學政[26] 張鵬翮、江寧知府陶賁、上元縣令劉思敬、江寧縣令陳同等;武將則有江寧將軍[27] 繆齊納、副都統鄂羅舜、江南提督金世榮等。

甚至連遠在鎮江的京口將軍董元卿也派了軍標綠營[28] 總兵黃芳泰星夜趕至,代自己為韓菼送行。新上任的漕運總督王樑則派了漕標綠營千總朱安時引船隊到金陵,專程護送韓菼及其所攜《大清一統志》[29] 成書上路。江南軍政要員缺席者,唯兩江總督傅拉塔而已。

在座的非官方人士也不少,如名士顧彩、杜齊、尤侗、余懷、顧嗣立,大鹽商程文階、吳炳等,均是專程從外地趕來捧場。尤侗、余懷是江南老名士,均已年近八旬。顧嗣立則是蘇州青年才俊,亦是內閣學士韓菼門生。

值得一提的是兩淮鹽商之首程文階。程文階每日早餐要飲燕窩、參湯各一碗,外加兩枚雞蛋。某日,他偶然翻閱賬本,發現每個雞蛋要花費一兩紋銀,極是驚異,忙招來廚師詢問。廚師回答道:蛋為自產,下蛋的雞,每天喂的都是人參。

程氏奢侈如此,亦極精於飲食之道,在江南名氣很大。西園籌建之初,曹寅專門向程文階討教了不少飲食學問,現下西園廚房也有兩名廚師原是程氏私廚。

西園有一道名菜為“程鹽商八寶豆腐”——選豆腐腦或將嫩豆腐粉碎,佐以香簟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肉屑、火腿屑,同入濃汁,炒滾後起鍋。此菜式聽起來簡單,卻是費時費料,做成後以瓢取食,香嫩可口,滑而不膩,深受眾賓客喜愛,遂成為西園招牌菜式。因是程文階原創,故以其姓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