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落瀛台,光緒之死

李蓮英的困擾

光緒三十四年漢歷十月二十日的黎明,天還沒亮,紫禁城內的總管太監李蓮英早早便醒了過來,在床上翻來覆去,睡意全無。

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個月裏,因為心緒過於煩躁,李蓮英每天都是很晚才睡,很早便起,幾乎從沒睡過一個好覺。

一切的心煩意亂,都源自於半個月前的那次會面。

十月初五那天,借著替慈禧操辦七十三歲大壽慶典的機會,李蓮英出了一趟皇城。

他換了一身便裝,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獨自前往袁世凱的府邸。

袁世凱很早就托宮內太監之手,送過密函給李蓮英,邀請李蓮英出宮一會。

但李蓮英生性謹慎,深知太監私自出宮會見朝中大臣,尤其是手握兵權的漢族大臣意味著什麽,因此一直沒有給予答復。

後來李蓮英又接連收到了幾封密函,雖然沒有落款署名,但信紙裁剪成圓形,很顯然是袁世凱送來的。幾封密函無一例外都說設下了宴席,邀請李蓮英出宮一聚。李蓮英看完一封便燒毀一封,依舊不作答復。

太監不得幹政,是在順治朝便定下的祖制。當年順治帝有感於明末太監幹政之荼毒,立下鐵券,嚴禁太監後宮參與軍政,違者即斬,因此清朝兩百余年間很少出現類似劉瑾、魏忠賢這等擅權專政的大太監。同治年間的大太監安德海算是個例外。安德海專橫跋扈,幹預朝政,甚至到了目無皇帝的地步,被時人比作魏忠賢,但沒囂張多久,便落了個斬首伏誅的下場。李蓮英接替安德海上位,有了如此鮮活的前車之鑒,李蓮英終其一生都小心謹慎,只管好生服侍慈禧,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對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盡量不沾上半點關系。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在數十年間屹立不倒。如今人到晚年,他可不想在這時候栽個跟頭。

但袁世凱似乎鐵了心要邀請他出宮一會。

又一封密函偷偷送進了宮裏,交到了李蓮英的手中。

之前的幾封密函裏,都是各種客套話,大意是仰慕李蓮英已久,希望能在宮外設宴相聚。但這一次送來的密函裏,沒有了之前的客套話,只有八個字:“生死攸關,務請赴約。”正是這八個字,讓李蓮英最終改變了主意。

袁世凱是清廷中最具實權的漢族軍政要員,在朝野內外有著呼風喚雨的能力,並且背後有慈禧做靠山,可他卻三番五次送來密函,最後竟然提到了“生死攸關”這個詞。這讓李蓮英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無論袁世凱是為了什麽生死攸關的事相邀,但三番五次相請,必然與他李蓮英有所關聯。因此李蓮英最終改變了主意,決定冒險赴約。

恰逢慈禧的七十三歲大壽臨近,宮中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李蓮英作為總管太監,也作為慈禧最為信任的人,操辦大壽慶典的事,他自然要親力親為。借此機會,李蓮英可以正大光明地出入皇城。他選了十月初五這天,借口出宮辦事,故意在宮外挨到夜間,然後換上便裝,悄悄來到了袁世凱的府邸。

袁世凱之所以三番五次密約李蓮英會面,是因為李蓮英便是索克魯口中那個必須要收買的人。現在宮中每日都有關於慈禧病重的小道消息傳出,滿朝文武皆知慈禧已經病入膏肓,索克魯知道,到了必須要采取行動的時候了。

會面是三個人的會面,除了袁世凱和李蓮英外,索克魯也在場。

袁世凱沒有過多地寒暄,很快便向李蓮英表明了真正的意圖。

李蓮英聽聞之後,當場嚇得面色蒼白,原本端起茶碗準備喝茶的他,頓時手足發僵,碗蓋與碗沿磕磕碰碰,響個不停。

“這個不可,萬萬不可!”李蓮英有些語無倫次。他放下茶碗,顫巍巍地站起,向房門走了幾步,又像想起了什麽似的,回頭說道:“二位大人,今晚就當我沒有來過這裏,我也會忘掉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說完這話,他轉過身便走。

“大總管請留步。”索克魯叫道。

李蓮英沒有留步,只是沖背後搖了搖手。

“難道大總管就從來沒有想過此事嗎?”

此事,自然是指除掉光緒帝一事。

索克魯的問話,令李蓮英頓住了腳步。

作為慈禧的親信,李蓮英自然想過此事,甚至比袁世凱想得還要早。早在“庚子西狩”的時候,他便考慮過這件事了。

當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因為袁世凱的告密,慈禧得知了光緒與維新派“圍園殺後”的密謀,因此慈禧不僅將光緒軟禁了起來,更產生了廢帝的念頭。當時慈禧將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封為了大阿哥,實際上就是立為了皇儲,同時對外宣布光緒病重,為廢帝另立做好了準備。那時李蓮英深知光緒的帝位不保,因此對軟禁起來的光緒沒有給過好臉色。誰知各國公使幹預此事,拒不承認溥儁的大阿哥身份,甚至要“勒令太後歸政”。慈禧惱羞成怒,密令放義和團入京,利用義和團攻打各國使館,由此引來八國聯軍入侵,最終北京城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