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間諜,在沒有敵國的年代

臥斧

1995年,有部叫《黃金眼》的電影上映。

《黃金眼》,詹姆斯·邦德——亦即大家熟知的“007”——系列電影中的第17部作品;從1962年上映的《Dr No》開始,“007”一直維持著每兩到三年推出一部新作的節奏,但在1989年的第16部作品《殺人執照》後,卻隔了六年才讓風流倜儻的“007”情報員重新在大銀幕上跑跳沖撞。

雖然間隔稍久,但超過前作兩倍以上的票房收入,對這部作品是個極大的肯定。

就“007”系列電影來看,時隔六年才推出的《黃金眼》,與之前的系列作品之間有幾個明顯的不同:先前的16部電影,都由伊恩·弗萊明的原著改編,但《黃金眼》除了角色設定之外,故事內容是另行編寫的全新劇本,同原著小說沒有關聯;詹姆斯·邦德的上司、代號“M”的情報頭子,在本片中也首次由女性影星擔任(在本片中飾演“M”的是影後朱迪·丹奇,一直到2008年的第22部系列作品,都由她出演這個角色);同時,《黃金眼》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的第一部“007”電影,這些與前作截然不同的時空狀況,也反映在《黃金眼》的背景設定裏。

除此之外,這也是皮爾斯·布魯斯南首度擔綱演出的邦德電影。

布魯斯南是位愛爾蘭籍的演員,20世紀80年代時主要活躍在英國的電視連續劇當中,偶爾在一些美國的電影或電視劇當中演配角,直到1995年的《黃金眼》才讓他真正走紅。從1995年到2002年,布魯斯南一共在四部“007”電影中出演邦德,直到2006年重新翻拍的《皇家賭場》,才將角色傳承給現任的邦德演員丹尼爾·克雷格。

繞了一圈講“007”電影和布魯斯南,並非離題。事實上,這兩者同《謊言定制店》一書大有關系。

在1999年的《黑日危機》已經拍完,2002年的《擇日而亡》尚未開工的兩部“007”電影之間,布魯斯南還接演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關於親情及父愛力量的《伊夫琳》,背景設定在50年代,布魯斯南飾演一個遭妻子離棄的藍領父親,為了爭取與三個孩子團聚的機會,不惜杠上最高法院;而另外一部影片,正是與在1996年以《閃亮的風采》一片拿下奧斯卡影帝的傑弗裏·拉什同台競演,在2001年上映的《謊言定制店》,由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1996年的同名作品改編而成——另一位飾演過“007”情報員,也在勒卡雷小說改編電影中擔任主角的,則是初代邦德肖恩·康納利。

同樣被歸類為間諜小說,但《謊言定制店》與“007”的基調完全不同。

伊恩·弗萊明筆下的“007”,與現實生活中的間諜截然有別——現實裏的間諜行事大多低調平凡,才好融入尋常人的生活以搜集情報,但邦德每次都打著自己的名號到處招搖——這系列電影從初代邦德開始,都有經典的自我介紹台詞“Bond.James Bond”。而邦德的工作內容,除了滲入敵國或者邪惡組織之外,大多還會乒乒乓乓地大鬧一場,在追逐、大場面爆破以及美女充滿戀慕的眼神當中,憑一己之力拯救世界。

但勒卡雷筆下的間諜,從來不是如此工作的。

勒卡雷出生在1931年,早年任過教職,後來為政府及軍方單位所吸收,在大使館工作,也曾出任領事。勒卡雷開始創作第一本小說《召喚死者》時,仍在英國軍情五處(Security Service,亦稱為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5,通常縮寫為“MI5”)任職。待到小說出版,他已轉任至軍情六處(通常縮寫為“MI6”)。“MI5”負責英國國內的嚴重犯罪、軍事分離主義、恐怖活動及間諜行動,“MI6”負責的,則是英國在海外的間諜行動,所以也稱為“英國秘密情報局”(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縮寫為“SIS”),前述的虛構角色詹姆斯·邦德,也任職於這個機構。

在勒卡雷任職上述機構期間,發生了“金·費爾比”(Kim Philby)事件。

費爾比出生在印度,父親是位英國軍官。1933年,費爾比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來年為蘇維埃政府吸收,1941年進入“MI6”工作,開始他雙面間諜的生涯。他在“MI6”工作期間雖然曾被懷疑過忠誠問題,但直到1962年另一個間諜喬治·布雷克的身份曝光,費爾比的真實身份才被揭露,而這二十年間,費爾比已經出賣了許多英國情報人員名單給蘇聯克格勃(KGB),本名大衛·康威爾的勒卡雷,也在其中。

勒卡雷的情報生涯於是結束,但成為間諜小說大師的路程,才正要開始。

當時勒卡雷已經出版了《召喚死者》《優質殺手》兩部作品,主角都是喬治·史邁利,雖說是間諜故事,但其中懸疑推理的成分較大。1963年出版的《柏林諜影》,勒卡雷才真正發揮了他駕馭這類作品的能力——《柏林諜影》的篇幅不長,但色調清冷,情節現實,在架構並不復雜的故事裏頭,完整地呈現出間諜世界的無奈與殘忍,緊繃與憂傷。一直以來,《柏林諜影》都被認為是奠定勒卡雷間諜小說大師地位的作品,同時也是進入勒卡雷筆下間諜世界的最佳入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