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慕尼黑的一間公寓 7

意大利列蒂省附近

看著加拉蒂納別墅,你會感到一種浮誇的美。這裏原來是本篤會修道院,屹立在意大利拉齊奧區山坡的一大片花崗巖上。它站在那裏,不以為然地俯視著下面那座躋身於雜草中的村莊。十七世紀的時候,一位有名的紅衣主教買下了這座教堂,把它改裝成了一處避暑豪宅,使他能在八月躲過羅馬的酷暑。設計師在建築的外觀保護上下了大功夫,黃褐色的正墻和墻上碉堡的齒狀部分都還完好無損地保存著,三月初的一個早上,一個人高高地站在冷風呼嘯的護墻上。那人戴著四角帽,是名狙擊手,肩上扛著的可不是弓箭,而是具有強大殺傷力的狙擊步槍。這座豪宅現在的主人很重視自身的安危,他的身份是金融家、工業家,在意大利的影響力相當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親王。他的名字叫羅伯托·普奇。

一輛梅賽德斯裝甲轎車停在了大鐵門前,門口兩個古銅色皮膚的保安朝車內打了個手勢。坐在車後面的那個人搖下車窗,其中一名保安看著他的臉,然後又看了一眼奔馳轎車上那獨特的車牌。是梵蒂岡的車牌。羅伯托·普奇家的大門打開,一條柏油路出現在眼前,路兩旁種著柏樹。從這裏往山坡上走一刻鐘的車程就是加拉蒂納別墅了。

梅賽德斯輕快地沿著柏油路開到山上,來到一個院子。地面是用碎石鋪成的,院子裏松樹和桉樹的樹蔭像遮陽傘一樣籠罩著整個院子。這裏還停著其他二十幾輛汽車,周圍有一小群保安和雇傭司機。坐在後排的那個人從車上下來,沒有帶上自己的保鏢,徑自穿過小院,朝禮拜教堂的鐘樓方向走去了。

他叫卡洛·卡薩格蘭德,曾經是意大利紅極一時的人物,名字幾乎家喻戶曉,因為他就是卡洛·卡薩格蘭德將軍,意大利憲兵隊反恐組織的領導者,曾經成功粉碎了“紅色旅”。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他很少出現在媒體面前,羅馬城外的情報組織中,很少有人能夠認出他來。

如今,卡薩格蘭德已經不再效力於憲兵隊。1981年,約翰·保羅二世教皇遇刺一周後,他辭掉了職務,自此從梵蒂岡城消失了身影。但在某種程度上,卡薩格蘭德還是一直在為教皇組織做事。他掌管了安全局,發誓說永遠不會再一次讓教皇乘坐救護車離開聖彼得廣場,永遠不會讓教皇向聖母瑪利亞祈禱以求保住自己的性命。就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規模調查槍擊事件,這樣一來好揪出事件背後的主謀,也可以在教皇的生命再次受到威脅之前震懾住那些人,讓他們趁早打消念頭。後來,調查結果出來了,由於所涉及的問題很敏感,所以他只把結果告訴了教皇。

卡薩格蘭德已經不再直接負責教皇的人身安全了。在過去的三年裏,為了深愛的教會,他一直從事著另外一項工作。他名義上是在安全局工作,其實只是個幌子,令他可以利用職務便利來做事。他現在是一個特別調查組的頭兒,身份極為保密,梵蒂岡城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他在幹什麽。

卡薩格蘭德走進教堂。裏面涼颼颼的,還有一股蠟油的味道,熏香繚繞,輕撫著他的臉頰。在聖所裏,他把手指浸到聖水中畫著十字。之後他沿著中間的過道朝聖壇走去。管這裏叫禮拜堂真是有點委屈了它,實際上,這裏是座大教堂,而且比附近小鎮上大多數教堂的規模都要宏大。

卡薩格蘭德在第一排座位上坐下。羅伯托·普奇穿著一身灰色西裝,裏面配著白色敞領襯衫。他朝卡薩格蘭德點了點頭。雖然普奇已經七十五歲,可渾身上下仍然散發著鬥志昂揚的氣息。他有一頭白發,膚色猶如皮質馬鞍一樣油光發亮。他用一雙黑眸子冷冷地審視著卡薩格蘭德。典型的普奇式目光。不管什麽時候,他看你的眼神總會讓你覺得他正在思忖著是要用匕首直接刺向你的胸膛,還是割斷你的喉嚨。

和卡洛·卡薩格蘭德一樣,羅伯托·普奇也是個“受信者”,一個身負重任的人。只有那些身懷一技之長,且被梵蒂岡主宰者認可的在俗信徒,才能獲得這份殊榮。卡薩格蘭德是安全和情報方面的專家,而普奇的優勢是豐厚的資產和政治影響力。在意大利政界,他就是幕後老板,他的影響之大,官員如果事先不到加拉蒂納別墅去拜訪,祈求他的祝福,那麽任何政事都不可能辦成。不過,意大利政界的當權派中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普奇在另一個天主教國家——梵蒂岡也有同樣大的影響力,因為他秘密掌握著天主教教會很大一部分股票和不動產。在他的操控下,梵蒂岡的投資組合凈值經歷過爆炸式的增長。不過,和其他幾位前輩不同,在贏得名利的同時,他並沒有招來諸多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