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3/4頁)

他對戴著安全帽的建築工人並沒有偏見。當然,他們脾氣暴躁、舉止粗魯,但對他很和善,或者說他們大多數人是如此。在建築工地上,他也戴著一頂安全帽。工人們普遍認為,一旦邁出校門,他將踏著他父親的足跡進入建築行業。但他另有想法。不管過上什麽生活,他發誓要遠離這些震耳欲聾的蒸汽打樁機和粉塵飛揚的水泥攪拌機。

他很快明白,他沒有資格去過更體面、更舒服和更富裕的生活。他想過電影業,這個想法的出現,只是因為一個酒吧女服務員認為他看上去有點像電影演員詹姆斯・迪安,但建築工人們的一陣哈哈大笑使他丟掉了這個念頭。況且他以為所有的電影明星都很高大,不知道他們大多數人的身高在五英尺九英寸之下。

體育運動能使一個孩子走出家鄉,踏上成名成家和發財致富的道路,但由於頻繁地轉換學校,他從來沒機會進入學校體育隊。

任何要求正規學歷和資格證書的工作都與他無緣。那就只剩下了工人階級能夠就業的其他行當:飯店服務員、旅館行李生、汽車修理工、送貨司機等等,但跟這些工作相比,他或許更願意留在建築工地。建築工人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潛在的危險性,使他能夠獲得比其他大多數工作更多的報酬。

或者還可以從事犯罪勾當。在新澤西州的碼頭附近或建築工地裏生長的人不會不知道,參加黑幫、從事有組織的犯罪,能夠過上一種住高档公寓、開豪華轎車和玩漂亮女人的生活,而且極少會被抓進去坐牢。他不是意大利裔的美國人,這使得他不能成為黑手黨的正式成員,但黑幫裏也有幹得很出色的盎格魯-撒克遜人[3]。

十七歲時他離開了學校,第二天就開始在他父親的建築工地上幹活了,那是在卡姆登郊外的一個公共住宅小區項目。一個月後,推土機司機病倒了,沒有替換人員。這是一項技術工作。加爾文看了一會兒駕駛室內部。他能看懂。

“我能幹這工作。”他說。工頭猶豫不決:這是違反安全規定的。如果有安全檢查員碰巧過來巡視,工頭將因此而丟掉飯碗。但另一方面,堆積如山的泥土需要搬運移走,整個小組的工人正在旁邊待命。

“裏面可是有許多操縱杆呀。”

“相信我吧。”男孩說。

他花了二十分鐘時間熟悉哪根杆子起什麽作用。他就這麽開始開推土機了,這意味著有一份收入,但還不算一份事業。

一九六八年一月他滿十八歲時,越共發動了“春節攻勢”。當時他在卡姆登市內的一個酒吧裏看電視。在新聞結束並插播幾條廣告之後,開始播放由軍方錄制的一條征兵啟事。該啟事提到,如果你表現好,軍隊會為你提供一次受教育的機會。

第二天,他走進設在卡姆登的美軍辦事處說:“我要參軍。”

那時候,每一位年滿十八歲的美國青年都有義務服兵役。但大多數青年以及他們的家長都想極力逃避。坐在辦公桌後面的那位軍士長伸手索要征兵證。

“這個我沒有,”加爾文・德克斯特說,“我是志願要求參軍。”這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軍士長抽出一張表格向他推了過去,一邊死死地盯著他,好像一只追獵的雪貂不肯讓這只野兔逃走。

“哦,好的,小夥子。這麽做很聰明。是聽了一位老者的忠告吧?”

“是的。”

“幹上三年,而不是要求的兩年,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職位和更多的職業選擇。”他俯身向前,似乎是在透露一項國家秘密,“幹三年,說不定你還能避開越南呢。”

“可我正想去越南。”穿著沾滿塵土的工作服的小夥子說。軍士長考慮了一下這句話。

“好吧。”他慢慢地說。他也許想說,“真是不識時務。”但實際上他說出來的是:“舉起你的右手宣誓……”

三十三年後,這位以前戴過安全帽的人把四只橙子塞進榨汁機,再次用毛巾擦了一遍他濕漉漉的頭發,拿上那疊報紙,端著果汁走到客廳。

他先看那本專業技術雜志。《經典飛機》並不是一份發行量很大的刊物,在彭寧頓村需要辦理專門的訂閱手續才能夠看得到。這份雜志是專為那些喜愛經典飛機和二戰期間飛機的讀者服務的。跑步者翻到廣告部分去看招聘啟事。他停下來,那杯果汁舉在了離嘴邊不遠的半空中。他放下玻璃杯,又把那條啟事讀了一遍。啟事寫道:

誠招復仇者。報酬無上限。有意請來電。

如果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格魯曼“復仇者”魚雷轟炸機,那不是用錢就可以買到的,它們只出現在博物館裏。所以,有人已經發現了聯絡代碼。還附有一個號碼。那肯定是一個手機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