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仙遊去 6(第2/4頁)

“哦,我方才入宮時看見,太液池左岸望仙台前的那一大片白萍都開了。”

“朕今天早上也去看了看,開得不錯。”

“今天是普寧的冥誕……”漢陽公主的眼眶濕潤了,“如果她還活著,今年該滿二十四歲了吧。”

“是啊,朕也應該有外孫了。”

普寧公主是皇帝的長女。元和三年時,年方十四歲的普寧公主被皇帝許給了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之子於季友。當時的宰相李絳曾公然反對說,於頔是異族,於季友是庶出,又素有暴虐的名聲,配不上皇帝的女兒。但皇帝為了要靠於頔的勢力牽制淮西藩鎮,還是堅決將普寧公主下嫁給了於季友。果然此詔一出,於頔大喜過望,乖乖地入朝官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此對皇帝再無二心。然而,元和七年的正月,出嫁不足四年,還未滿十八歲的普寧公主就病死了。沒有人敢說普寧公主究竟是怎麽死的,就像許多年前,漢陽公主面對爺爺德宗皇帝的詢問時,同樣不敢說出心中真實的感受。作為過來人,漢陽公主只能感嘆,自己這個侄女的運氣太差了。

普寧公主出生帝王之家,卻不喜珍奇花木,獨獨鐘愛生於湖泊水澤旁的萍草,尤其喜歡盛開於秋季的白萍花。皇帝因厭惡浮萍無根漂泊之意,一直不贊成普寧的這項喜好。然而就在普寧下嫁之後,他卻命人在太液池中栽培了大片萍草。於是每到秋季,雪白的萍花便在太液池中怒放開來。可嘆的是,普寧公主到死都沒能看到。但她畢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於頔從此臣服朝廷,在元和十年武元衡刺殺案後,為了向朝廷表忠心,於頔還特意獻上白銀七千兩、黃金五百兩、玉帶兩條,以助討伐淮西之軍餉。雖然財政捉襟見肘,皇帝還是拒絕了這筆錢。

漢陽公主認為,於頔獻餉,多少包含了對普寧公主之死的歉意。而皇帝拒受,也出於同樣的原因——他的女兒應該死於社稷,但絕對不能死於金錢。

皇帝低聲道:“朕最愛的兩個孩子,惠昭太子和普寧公主,都沒有活過二十歲。可見朕不是一個好父親。”

漢陽公主沒有回答。沉默又一次填充了他們之間的空隙,使她感到微微的窒息。

“有件事,朕想請你幫忙。”

“請我幫忙?”

皇帝極為難得地躊躇起來:“近日,回鶻保義可汗派了八名摩尼教徒為使者來長安請求和親。公主聽說了嗎?”

“聽說了。從元和四年開始,回鶻就一再來大唐請求和親,皇兄不是都拒絕了嗎?”

“朕是都拒絕了。因為這些年朝廷忙於削藩,無暇顧及和親之事。而且與回鶻和親,大唐必須拿出不少於五萬緡的彩禮,才能不失體面。可是連年用兵,朕哪裏還找得出多余的五萬緡來?李絳曾經向朕建議過,用東南一個大縣的賦稅做彩禮,但朕沒有應允。”

漢陽公主道:“我記得李絳相公當時說,與回鶻和親有三利:一可避免與回鶻發生戰爭;二可安定北方,使朝廷集中解決淮右藩鎮;三可牽制吐蕃,保北疆無憂。而如果不與回鶻和親,回鶻同吐蕃結盟一起攻打大唐,邊境就非常危險了。”

“他說得很對。”

“但是,即便李絳相公把道理說得如此通透,皇兄還是沒有答應和親。”漢陽公主露出淡淡的笑意,“當時皇兄在殿上吟了一首戎昱的《和親》詩,民間都傳為了美談。詩曰:‘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她凝望著皇帝,“皇兄,我念得對嗎?”

皇帝默默地點了點頭。

自雨亭中又是一片寂靜。“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兄妹二人都在心中咀嚼著這兩句詩,一時只覺酸甜苦辣,滋味萬千無法形容。

還是皇帝打破沉默:“不過這一次,朕打算答應保義可汗。”

“什麽?”漢陽公主驚得瞪大了眼睛。

“已經回絕了太多次,如果這次再不應允的話,恐怕就要徹底失去回鶻的信任了。如今削藩正值關鍵時刻,吐蕃又在邊境蠢蠢欲動。這種時候,如果回鶻再與吐蕃聯手,大唐恐將面臨腹背受敵、內外夾擊的可怕局面!”

“可是吐蕃的贊普剛剛才去世,派了使者來長安報喪。皇兄不是還派遣了右衛將軍烏重祀為充吊祭使,前往吐蕃吊祭了嗎?”

“恰恰就是因為老贊普突然去世,吐蕃內部的局勢將十分混亂。朕以為,新繼任的贊普很可能會以對外進攻作為樹立威望的手段,所以才急著要與回鶻聯盟。”

漢陽公主呆了半晌,才問:“皇兄欲命哪位公主和親?”

“朕……正想與你商議此事。”

“與我商議?”

皇帝說得很艱難:“你知道朕的公主們,除了已經出嫁的、薨逝的,所余者年最長未滿十歲。”他苦澀一笑,“也就是說,朕沒有女兒可以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