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更深的地方(第2/2頁)

在中國解放後的一些防空建築,大型天井格局仍然屢見不鮮。通常這些天井幾乎是整個建築的一面大小,通過樓梯可以直接下去,下面的房間都低於地面。在湖北、湖南、四川各地,都有這種建築的大量存在。中國也有很多監獄,關押重刑犯的牢房也是直接建設在天井中。比如湖北沙洋勞改農場(原五七幹校)一帶,一棟平房的前後兩側都是大型天井,下面最深處達10米。這讓地面上的建築倒仿佛是建在一個大坑中的。

白山館經過改造後,原有的地下排水設置已經廢棄,所以A來到的這個天井中的兩個小窗戶,是一號樓的二個禁閉室的窗口。

A搖了搖通道盡頭的鐵柵欄,也固定的並不結實。A用小刀撬了一下,便撬出了一根長釘。再撬出一根後,這個鐵柵欄實際已經不管用了,能夠直接推開。

A自然沒有閑著,他推開柵欄,把鞋子脫掉,放在通道中,光著腳鉆了出去。天井比較深,下面有一層淤泥和積水。

A從通道口下到底部,便聽到外面有巡邏的腳步聲由遠及近而來,A貼著天井壁站著,等待著巡邏過後,才再次行動起來。

A摸了摸窗口下的墻壁,墻壁用大塊的石材砌成,倒是相當的平整。墻壁上面鋪著厚厚的一層苔蘚,滑膩膩的,幾乎把石塊之間的縫隙都蓋住了。

A拿出小刀,看著窗口的位置估算了一下,刮開苔蘚,找到了石材的縫隙處,然後一刀就將刀子插入了進去,A推動了一下,刀子順利的前進著,並不怎麽費勁。

這很奇怪,怎麽能在石材的縫隙之中這麽輕易的前進?這是因為當時的建築,很多並不是用混凝土的,混凝土在當時那個年代絕對是高科技的東西。所以,天井中的石材之間的粘合物,都是用的一種有極強黏度的灰土加上石灰混和而成的。這種粘合方式效果同樣非常的好,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易幹燥,如果又是在白山館天井這種潮濕的地方,很容易用小刀插入,並沿著縫隙進行切割。

A在進入白山館之前,就很清楚的掌握著白山館的建築地形以及各處的主要材質狀況。

但A只是試探了一下,並沒有繼續下去。他看到可以用小刀切入,便將刀子拔了出來。他來到天井主要任務並不是現在來切割石頭。

A沿著天井一側來到角落,他用腳將雜草扒開,一個位於角落處的洞口便顯現了出來。

A把褲腿卷過膝蓋,如同一只輕車熟路的耗子,鉆了進去。

這是一條黝黑,漫長的被廢棄的下水道。唯一慶幸的是還比較寬敞,比A爬過的通道足足寬大一倍,所以,A在裏面可以半蹲著前進。

摸黑前進了大約二十米,轉過一個彎,前方就透出光亮來,已經接近了盡頭。腳下的地面,已經沒有了人工的痕跡,都是天然的石頭構成的。

A加快了速度,一直走到盡頭,洞口非常的小,勉勉強強只能彎下身子,將頭探出去。A從洞口探出去,一股冷風吹來,讓A打了一個冷戰。

向下看去,這裏是一個垂直的懸崖,下面深不見底,想從這裏跑出去,除非有一根上百米長的堅固的繩子或者插上翅膀,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洞口擴大。

A摸了摸洞口的四壁,全部都是巨大的連成一體的花崗巖,絲毫沒有撬動的可能。

A從上衣口袋中抓出自己吃飯時收集到的小石子,這段時間,他收集這些石子已經有上百顆了。A看了一眼這些小石子,一把投入到自己的嘴中,努力的咀嚼起來。

石子的味道絕對不好,但能夠咬碎,這是唯一欣慰的地方。

A強忍著自己的不適,慢慢的咀嚼著,盡力將石子用牙齒磨得粉碎。他吐出一點來,混合著口水的石子有種暗紅色。A用手指撚起一點,搓了一搓,同時嘴中更加努力的咀嚼著。

A用手指在空中粘了粘,取出了一些,然後將手從洞口伸出,摸了摸外面的巖壁,尋找到一塊幹燥處,用手指將這些石子的碎末塗在巖壁上。

A慢慢的用口中的石子粉末,在外面的巖壁上塗了一個巴掌大的圓形,並在圓形的下方加上了兩條“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