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秦關的內心世界(第2/2頁)

舉例來說:遠在外地的女兒,突然得知母親已於昨夜心臟病發作去世,頓時悲痛欲絕。為了釋放壓力、走出困境,心理開始進行自我欺騙。即便女兒原本是個地地道道的無神論者,那一刻,她也會本能地相信,母親的靈魂還存在於世上。但,空想不足以慰藉心靈,心理必須呈現出母親靈魂在世的證據。於是,女兒很快就會問到母親去世的具體時間,並本能地回憶起自己當時的種種感受。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異於平日的感受,只是這些感受大都與生活無關,因而並不會引起注意。但是那天,母親的死亡,為同一時段的自我感受賦予了特殊意義。無論這種意義多麽牽強、多麽不合理,女兒都會堅信,那些感受與母親的死亡有直接關系,是母親靈魂的觸摸,是母女間的“心靈感應”。

所以,“心靈感應”總是後知後覺。

言歸正傳,秦關初中時期的“心靈感應”,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現象。但他當時只有十四五歲,認知能力與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無法正確區分感受與現實,因而堅信自己真的擁有“心靈感應”的能力。在這種強烈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秦關因為“特殊能力”產生了過度的責任感,認為自己有責任對親友的安危進行關注和預知。又如之前所說,12到18歲,是人的自我價值、人際關系等相關心理的主要塑造期。猶豫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與幹預,不正確的責任感,逐漸成為秦關性格的一部分,並最終發展成為對親友安危過度擔憂的強迫思維。對擁有這種強迫思維的人而言,知道親友身處險境,是比死還要痛苦的事。如果以親友的安全作為威脅,再通過暗示讓他真實“感應”到親友的危險,他一定寧可選擇死亡,也要保證親友的安全。

此番推測,在隨後的調查中不斷得到驗證。2008年11月3號,我將調查結果告知袁主任,並提出了以葉秋薇的安全作為要挾,迫使秦關自殺的詳細計劃。第二天,袁主任就發出了赤裸裸的威脅,我也再次和秦關進行接觸,通過種種暗示,讓他對葉秋薇所面臨的危險有所“感應”。

然而,事情卻並未如想象般順利。受到威脅後,秦關不僅沒有乖乖就範,還態度強硬,讓袁主任“隨便”。更嚴重的是,11月5號,他居然主動和秘密組織進行了接觸,進一步站到了A集團的對立面。

11月5號下午,袁主任把情況詳細反饋給我,並敦促我盡快做出反應。我知道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不會有錯,問題一定出在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上。當晚,我把秦關的事從頭到尾縷了一遍,突然注意到一個問題,一個我從未想過需要求證的問題:

對秦關而言,葉秋薇真的是不可或缺、重於生命的親人麽?

一直以來,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秦關深愛著葉秋薇,她就是他最重要的親人。但那一刻,我突然不敢肯定了。我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許正是導致威脅計劃失敗的關鍵。

11月6號,在袁主任的幫助下,我詳細調查了秦關的人際網,篩選出四個最有可能與他存在感情的女人。之後,我再次接觸了秦關,一一進行試探,並最終確定,在秦關內心深處,最重要的人並非葉秋薇,而是一個名叫舒晴的女人。當時,我就對秦關進行了全方位的言語暗示,讓他產生了“舒晴有危險”的預感,他立即表現出了明顯的焦慮。當晚,我把情況告知袁主任,他的聲音再次表現出十足的自信:

“沒問題,我知道該怎麽安排了。”

想到這裏,我深吸了一口氣,心砰砰直跳。綠燈亮起,我茫然地盯著燈光,直到後車的汽笛聲湧入耳廓,才猛然回過神來。

對秦關而言,最重要的人不是葉秋薇,而是舒晴。

結合舒晴對秦關的深厚感情來看,兩人之間可能早就發生了什麽。驟變後的葉秋薇如此敏銳,僅憑回憶就能察覺到舒晴一直以來對秦關的愛戀,自然也能察覺到秦關對舒晴的心思吧。可是,在講述三個人的故事時,她為什麽只強調舒晴對丈夫的覬覦,卻從來不提丈夫的移情呢?

只有一種解釋:葉秋薇一直在有意地回避這一點。她不願承認、更不願接受丈夫的變心。丈夫的變心令她感到痛苦,是她不願示人的傷疤,是——

是她的心理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