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疑似的戀母情結(第2/2頁)

雖然我對精神分析學了解不多,但對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還是有些了解的。

“完全理解。”我點點頭,攤開手,“請繼續。”

她接著說:“戀父、戀母情結的弱化,源於對同性雙親的畏懼與效仿。所以,男孩在性蕾期失去父親,女孩在性蕾期失去母親,都會因缺少同性雙親的約束,而導致性心理發展停滯在性蕾期,進而導致病態戀母、戀父情節的出現,這也是戀母、戀父情節的最常見原因。”

我默默點點頭。

“但上述理論,都是在兒童至少擁有一位雙親的基礎上而言的。”葉秋薇說,“如果一個處於性蕾期的兒童失去雙親,其性心理又會如何發展呢?”

“這個我從沒想過,但肯定會出問題吧。”我下意識地撓了撓頭發,“這種假設有什麽意義?劉智普的雙親都在啊。”

“未必都在。”葉秋薇說,“你剛才不是分析說,劉智普很可能經歷過一定程度的情感缺失麽?”

我一愣,迅速領會了她的意思:“你懷疑,劉智普處於性蕾期時,父母可能都不在他身邊?果真如此,這應該就是他情感、人際關系方面人格障礙的根源了。”

葉秋薇微微點頭:“第一,如你所言,他很可能經歷過一定程度的情感缺失。第二,如方自立所描述,劉智普和母親的關系很疏遠。第三,在選擇配偶的偏向上,劉智普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戀母情結。結合第一點和第二點分析,劉智普在成長過程中,很可能和母親分開過一段時間。同時,結合第一點和第三點分析,劉智普處於性蕾期時,父親很可能不在他身邊。綜合這些情況,劉智普應該經歷過雙親同時不在身邊的生活,而這段經歷所處的時間,很可能就是三歲到六歲,即性蕾期。他表現出的疑似戀母情結,可能源於母親之外的親人。比如祖母或者外祖母。”

我默默點頭。如今,父母因為各種原因將子女托付給長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留守兒童。殊不知,心理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就是12歲之前的兒童時期,父母的遠離,必然會導致孩子心理發育不健全。合格的父母不是把孩子養大就算完事,而是要幫助孩子塑造健康健全的心理。

我沉思許久,深深地嘆了口氣:“請繼續。”

“分析至此,我對劉智普的心理狀況有了大致了解,做好了和他再次接觸的準備。”葉秋薇繼續講述,“既然方自立認為劉智普肯定會主動聯系我,我所要做的就是等待。第二天一早,劉智普就給我發了短信:秋薇姐,我昨晚夢到你了。”

我坐直身子,拉了拉領口,隨後深吸了一口氣,又迅速呼出。聽到別的男人給葉秋薇發曖昧短信,我心裏很不舒服——我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葉秋薇看著我,沉默片刻,緩緩說道:“為了盡快證實自己的猜測,我回復:我昨晚夢見了我姥姥。他問:你跟姥姥關系很好吧?我回復:當然了,我小時候跟她在老家住了好幾年呢。他迅速回復:真是緣分,我小時候也在老家住了好幾年,不過不是跟姥姥,而是跟奶奶。我問他:你是幾歲跟奶奶在老家住的?他說:從三歲半一直住到上小學。”

“上小學是六七歲。”我說,“他在老家的日子,正好是性蕾期的全過程。”

“是。”葉秋薇說,“我又回了一條:爺爺奶奶一定都很疼你吧?他回復說:我爺爺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在老家那幾年,就我和奶奶兩個人。”

“原來如此,在性蕾期跟祖母一起生活,又沒有祖父或其他男性至親的約束,所以性心理在性蕾期發生了停滯。”我點點頭,不由地產生了新的疑問,“他父母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為什麽不僅沒把老人接到城裏,反而把孩子扔到了老家呢?”

“我也問了這個問題。”葉秋薇說,“但劉智普一直沒有回復。直到上午十一點,他才給我打了電話,約我中午出去吃飯。”

我再次拉了拉領口,感覺喉嚨裏卡著什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