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建立在猜測之上的猜測

我想了想,問:“說到底,這些都只是你的猜測罷了,而且是建立在猜測上的猜測,如何證實呢?”

“證實之前,要先分析這種猜測是否合理,就是說,是否存在理論上的可能。”她喝了口水,不緊不慢地說:“不妨順著這個思路更進一步——先假設丁俊文收到的第三筆匯款確實來自我眼前的這個王偉,然後將假設代入現實,在此假設的基礎上對整件事進行分析。如果在分析過程中出現了與已知信息的矛盾,這個假設顯然就是不成立的。如果沒有出現這種矛盾,那麽這個假設至少就存在理論可能性。或者樂觀一點,如果在分析過程中發現了與已知信息的契合點,那麽這種猜測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只有先分析了可能性,我才能有的放矢,對王偉進行進一步的試探,也就是你所說的證實。”

我對邏輯學的推理方法並不熟悉,所以有點跟不上她的節奏。

“繼續分析。”她卻沒有給我時間思考的意思,“假設丁俊文收到的第三筆錢來自這個王偉,那麽,這是他的個人行為?還是代表了某些利益方?這需要一一分析。先假設是個人行為,那麽匯款一百萬,自然是為了得到那份研究報告。他為什麽要買那份研究報告?他說自己做著某種‘一般人接觸不到’的生意,從他的座駕來看,這種生意似乎也很有賺頭。一般人接觸不到的賺錢生意,又跟一份神秘的報告有關,很可能和倒賣信息有關。”

我已經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所以沒有記錄這些分析過程。但不得不承認,她考慮問題真的很細致,也很全面。

“不過很快,基於這種假設的分析就出現了不合理的地方。”她說,“如果他真的是以個人名義向丁俊文購買報告,他是否得到報告了呢?我認為沒有。丁俊文收到的最後兩筆錢來自陳曦,第三筆錢來自王偉,前兩筆就肯定是來自E廠了。在一百萬和六十多萬面前,六百萬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同時,E廠背景深厚,對丁俊文的威脅程度也遠高於另外兩方。那麽,既然丁俊文沒有把報告給陳曦,也肯定不會交給與陳曦實力相近的王偉。”

我幾乎快要忘記事情的真相,只一心沉浸在她細膩的思維中。

她繼續分析:“問題來了,如果王偉沒有得到報告,那麽丁俊文死後,他為什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呢?陳曦那麽謹慎沉穩,都忍不住去了一趟丁家,而王偉不僅沒有去過丁家,甚至從來都沒有讓我察覺到他的存在,這顯然很不合理。所以,我暫時放棄了他以個人身份給丁俊文匯款的假設。接下來,我假設他代表E廠的利益,進行分析,雖然沒有出現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沒有出現和已知信息的契合點,所以很快,我將其列為一種理論可能性,暫時擱置在一邊。”

“然後呢?”我急切地問。

“然後,我做了第三種假設,假設王偉代表其他利益方——我第一個就想到了省電視台。”說到這裏,葉秋薇的眼睛突然比之前明亮了一些,“王偉並沒有在省電視台正式工作過,只是實習過將近一年,他和電視台之間的交集,主要就是這一年的實習期,以及他那曾任台長的父親。父親當年安排他進入電視台實習,顯然是想過讓他進入電視台發展的——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既然如此,為什麽後來又讓他進了教育局呢?留在電視台,有至親罩著不是更好麽?這看似是個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這種不合理,讓我迅速找到了假設與現實之間的契合點。”

我想了想說:“你說的契合點,就是他父親臨終前沒有給他鋪路這件事。”

“沒錯。”她往後靠了靠,雙手自然地放在小腹處,“他父親肯定知道他在教育局裏混得並不好,明明有能力在臨終把他安排進電視台,卻沒有那麽做。這和當年讓他去電視台實習,最終卻沒讓他留在台裏發展,應該出自同一原因。原因顯然與某種顧慮有關——王偉進入電視台工作,會讓他父親有所顧慮,王偉沒有向父親爭取,顯然也明白父親的顧慮。這麽說的話,王偉在電視台實習的近一年時間裏,這種顧慮應該還未出現。所以我想,正是在實習期間發生的某件事,成了父子二人後來的顧慮。”

“什麽事?”我下意識地問了一句。

“思緒至此,就要回歸到猜測的核心內容上了。”她說,“猜測的核心內容,就是王偉和那一百萬匯款之間的關系。那麽,他和他父親的顧慮,很可能也與此相關。無法言說的顧慮,就是一種忌諱,電視台內部會有什麽忌諱呢?結合丁俊文收到的一百萬匯款,我認為,如果那一百萬匯款確實來自我眼前的王偉,他也的確代表省電視台,那麽,他名下的某個賬戶,應該就是省電視台用於購買新聞線索的內部金庫。按照這種設想繼續分析,此前種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