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第3/3頁)

我們是“無意識”。

無意識不受主觀控制,因而會展現出我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都知道,夢就是一種最為典型的不可控的心理現象,其原理是:晚上入睡後,我們意識的部分進入休眠,無意識因而活躍起來。一些過於活躍的無意識,就會悄悄滲入意識,讓我們能夠感知,這就是夢。

所以要真正地了解一個人,就要了解他的夢,也就是無意識。催眠,正是一種了解夢境、了解無意識、了解一個人到底是誰的有效手段。在催眠狀態下,意識的作用完全淡化,欺騙與隱瞞的能力完全喪失,心理醫生們因而能了解病人的真實內心,從而發現或排除其心理障礙。

我要補充的第二點,是意識的補償反饋機制。大家先別管什麽是“補償反饋機制”,聽我說一個社會實驗。

這個實驗,很多朋友可能都聽說過。大致是:在街上隨機采訪過往人群,說出一個根本就不存在的旅遊景點,問受訪者是否去過。在采訪者不斷的心理暗示下,將近半數的受訪者,最後都承認自己去過那個景點。而且,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很小的時候去的。

這說明,在暗示下,無意識會根據經驗,產生一些虛假信息,這些信息滲入意識,就會欺騙我們自己。但意識本身,卻認識不到這是一種欺騙,為了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是真的,它就會制造出更多的虛假信息。

說這個實驗,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那就想想我們自己的親身體驗吧。你有過與某人初次見面,卻覺得似曾相識的感覺麽?你有過,突然間覺得眼前的一切在夢境中出現過的感受麽?

這些,都是我們的心理活動在欺騙自己,這個過程,就是意識的“補償反饋機制”。

結合例子來說:你與某人初見,但你們相當投緣,潛意識裏的一些信息就自動結合起來,給意識發出信號,讓你覺得,你們很早之前就見過面。某天,你正走在並不熟悉的某處,無意識中不知是受了什麽刺激,突然向意識發出了“我曾夢過”的經驗信號,於是你意識到,啊,太神奇了!這地方,這情景,眼前的一切,都曾經在我夢中出現過!

你看,意識的自我欺騙,完全不露痕跡。

這也正是我會在葉秋薇暗示之下,看見幻象的原因,說白了,葉秋薇通過暗示,讓我欺騙了自己。大部分無察覺催眠,也都是通過這種手段進行的。

真正的暗示高手,真的能通過引導使人產生幻視或幻聽。

至於無意識究竟是通過何種方式對意識進行欺騙的,這個問題,涉及到腦科學、神經心理學、生理醫學等諸多領域,就不是我的能力能夠解釋的了。

好了,理論部分先說到這裏,下面,開始講我和葉秋薇第二次見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