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動的心理學入門知識

在講述我和葉秋薇的第二次會面前,先簡單說說之前出現過的一些理論和概念吧。

弗洛伊德是誰,就不浪費口舌贅述了。大家只要知道,他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就足夠了。其人其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問度娘。

先說說“自我”和“本我”。

弗洛伊德把人類的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與超我三個部分。看到這裏,有讀者朋友一定會說了,你一下子丟出這麽一堆概念,看得我頭都大了。

我想說的是,請不必糾結於這些概念本身,而是跟隨我,著眼於這些概念的現實意義。

心理學是一門如此特殊的科學——它所研究的,不是什麽未知的化學物質,也不是遙遠星球的天候地貌,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它一點都不深奧,也不復雜。

當然,為了盡量易懂,在本文中,部分解釋可能會和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有些出入,但這種出入,絕對不會帶來誤導。

下面開始解釋。

本我,是人格中生物本能的部分,比如吃飯睡覺性沖動,你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切原始欲望的集合。

超我與本我恰恰相反,是人類獨有的,與生物本能不共戴天的部分。比方說,買票時主動排隊,公車上給老人讓座,或者,在一場大火中,一個原本可以置身事外的人,選擇犧牲自己,沖入火場挽救毫不相識的人(真有這種人麽?)。這些,都是超我人格的體現。簡單來說,超我就是人們所頌揚的各種規範與品德。

自我就很容易理解了,指的是人格中與社會相關的部分。拿我來說,我是一個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男人,擁有體貼的妻子和調皮的兒子,大家都說我脾氣好,我最大的願望,是兒子能平安健康地長大,獲取美好的未來……這一切,都是自我的部分。

試想上述三者:生存的欲望、社會角色與定位,以及促使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規矩與品質,這些,我們能擺脫掉哪一個呢?

作為人類而言,顯然都不能。即使一個人人格分裂,分裂後的每一層人格,依然由上述三部分構成。即便是流落荒島多年的魯濱遜,也沒能徹底擺脫人格中的任何一部分,尤其是本我的部分。

所以,當葉秋薇自稱能夠擺脫本我的約束時,我的第一反應是質疑和不屑。

當然,後來的事,重重地回擊了我的質疑。

再來說說“性本能”。

在英語裏,這個詞並非寫作sexual instinct(生殖性本能),而是libido(器官性本能)。可見,這裏的性,並非特指生殖意義上的性,而是泛指身體器官的一切快感,比如嬰幼兒吮吸、咀嚼的快感、將代謝物排出體外的快感、好奇心帶來的快感,等等,當然也包含生殖意義上的性快感。

舉例說明:有人喜歡對著鏡子擠黑頭,這就是一種排泄的快感,有人喜歡把煙叼在嘴裏,他自己或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享受吮吸的快感,此刻,你興致盎然地讀著這段文字時,好奇快感正在支配你的內心。上述各種快感,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原始快感,從根本上說,都是性本能的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原始的快感,也就是所謂的“性本能”,是人類一切心理現象的原動力。這個觀點,葉秋薇曾用原話敘述過。

接下來,我要繞過一大堆唬人的理論,直接闡述一個觀點:性本能與本我,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關系。用當年初中政治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於為什麽,這裏暫不解釋。

綜上所述,葉秋薇說,只要擺脫了性本能,就能擺脫本我,這句話在因果關系上是成立的。

講到這裏,大家的耐心估計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對本文也快要失去興趣了。為了維持大家的興趣,作者就從“無意識”這個概念出發,解釋一下葉秋薇催眠我的過程吧。

什麽是“意識”和“無意識”?

咱們依然舉例來說:小時候,父母帶你出門時,總會想辦法教你記住回家的路,你也會努力思考,自己家在什麽地方,過了這個街角,下一處是公園還是商店。你當年的思考過程,就是所謂“意識”。

後來,你漸漸長大,上了小學,上了初中。放學後,你根本什麽都不用想,雙腿像長了眼似的,不知不覺就帶你回到了家。因為,一路上的一切,你再熟悉不過了,以至於根本不用思考回家的路怎麽走。這時,你步行回家的過程,就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可以這麽說,我們日常的思考活動分為兩部分,“意識”是其中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部分,“無意識”,當然就是感知不到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