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午後經(第3/7頁)

我推斷出,就是這些緣由,促使現在阿博內打算跟由皇帝派遣來的威廉合作。威廉是方濟各修士會和教廷之間的調解人。事實上,盡管在危及教廷團結的激烈爭論中,多次被教皇約翰召到阿維尼翁去的切塞納的米凱萊,最終還是打算接受邀請,因為他不願意讓他的修士會處於跟教廷難以化解的沖突之中。作為方濟各修士會的會長,他同時希望能使他們的立場取勝,獲得教皇的認同,因為他直覺到沒有教皇的認同,他不能長期居於修士會之領導地位。

但是很多人提醒他說,教皇將設下圈套在法國等著他,指控他為異端,並審判他。他們建議說,米凱萊去阿維尼翁之前應該舉行幾次談判。馬西利烏斯有過一個好主意:派遣一位皇帝的特使跟米凱萊一起去阿維尼翁,向教皇陳述皇帝支持者們的觀點。這倒並不是為了說服老查理[5],而是為了加強米凱萊的地位,既然他是皇帝派遣的使團中的一員,他就不至於輕易地成為教廷搞報復的犧牲品。

但是這個主意也有許多不妥之處,而且也不太可能立刻實現。於是又有了另一個主意,那就是讓皇帝派遣的使團成員和教皇的一些特使會晤,以試探各自的立場,並簽署有關舉行一次會晤的協議,以此保證意大利來訪者的安全。這樣,巴斯克維爾的威廉就被指派組織這第一次會晤。之後,如果威廉認為旅行不會有什麽危險的話,他將會在阿維尼翁提出皇帝派神學家們的主張。這是一個艱巨的使命,因為人們猜測到教皇是希望切塞納的米凱萊單獨去。為了能輕而易舉地使其從命,教皇可能向意大利派出一個使團,力圖使皇帝派遣的使者的教廷之行歸於失敗。到現在為止,威廉一直應對自如。跟許多本篤會的修道院院長們長時間切磋之後(這就是我們旅途中多次停留的原因),威廉選定我們當時所在的修道院,因為威廉知道這座修道院院長對帝國是極為忠誠的,由於他高明的外交手腕,教廷也並不憎恨他。因此,這座修道院是一塊中立的領土,兩派都可以在這裏聚首。

但教廷還是頑固地堅持著。教皇清楚,一旦教皇的使團踏上修道院的土地,就得服從修道院院長的管束。使團裏也可能有世俗的教士成員,教皇使團或許會落入帝國設置的圈套。為此,教皇提出條件,把他所派遣的使團成員的人身安全托付給法蘭西國王的一個弓箭手連隊,聽從教皇的一名親信指揮。這是我從威廉在博比奧時跟教皇的一名公使的交談中聽到的。要確定這個弓箭手連隊的任務,就要制定規則條文,也就是說彼此談妥怎樣保證教廷使團成員的人身安全。最後,他們接受了阿維尼翁方面提出的似乎是比較合理的條件:武裝人員及其指揮者“對於一切以某種方式企圖謀害教廷使團成員生命的人,以及企圖用暴力行為影響使團成員態度和意見的人”均有權予以制服。當時簽署這個協議似乎僅是一種形式,是出於一種擔心。現在,在修道院新近發生的一些事件之後,院長很不安,他向威廉表示了他的疑惑。如果使團抵達修道院時,他還沒查出兩起兇案的主犯(次日,院長的擔憂將有所增加,因為兇案將增加到三起),他就得承認這座修道院院墻內確實有人具有威懾力,想以暴力影響教廷使團成員的態度和意見。

力圖隱瞞已經有人犯罪是徒勞的,因為倘若再發生別的什麽,教皇的使者們會想到那是一樁謀害他們的陰謀。因此,解決的辦法有兩個:要麽威廉在使團到達之前查出兇手(說到這裏,院長凝視著威廉,像是在無聲地責備他辦案還毫無頭緒),要麽如實向教皇的使者說出真相,並要求合作,使得修道院能在兩派會晤期間處在嚴格的監管之下。院長不喜歡第二個解決辦法,因為這意味著放棄了部分自主權,而他的僧侶們將處於法國人的控制之下。但是又不能冒險。威廉和院長兩人均為事情進展不順而感到不快,但他們鮮有別的選擇。他們說好第二天再作最後決定。眼下,只有仰仗神的慈悲和威廉的智慧。

“我會盡力的,尊敬的院長,”威廉說道,“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我不覺得事情真的會危及會晤。教廷的使者也會理解,一個瘋子或是一個殺人狂,或只是一個靈魂迷失的人所做之事,與正直坦誠之人要討論的重大問題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您是這麽認為的嗎?”院長凝視著威廉問道,“您別忘了,從阿維尼翁來的人知道是來跟佩魯賈方面的方濟各修士們會晤,也就是跟接近小兄弟會的危險人物會晤。更何況,方濟各修士們還接近比小兄弟會的人更加狂熱的人,甚至包括染指各種罪行的危險的異教徒。”說到這裏,院長壓低了聲音,“這裏發生的事情盡管恐怖,但是與異教徒的罪行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