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悔不當初(第3/7頁)

“我也不清楚是什麽東西,也可能不是和自行車在一起。我們在找那個東西。”

“和自行車在一起……我撿來了很多作品的素材。院子裏那件作品的素材幾乎都是從大街上撿來的。”

“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們想仔細看看您的作品。”

“請隨便看。從遠處看和從近處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藝術家總是以他的作品為中心考慮問題。刑警們來到院子裏,從近處仔細端詳,越看越覺得這個造型非常新穎。撞壞的自行車、紙箱子、舊輪胎、樹根、手腳錯位的偶人、斷了腿的椅子、洗衣機、電視機、摔壞的餐具等等,看上去似乎並沒有什麽規律地堆放在一起。

刑警們想把素材一個一個拿下來進行檢查。但這樣會破壞作品的整體。從外部來看,並沒有找到與罪犯有關系的東西。

“請動手看吧。”穿著木屐走到院子裏來的藝術家說。

“啊,可以嗎?”

“沒關系。這件作品是很多人參與制作的,所以才具備了這樣的規模和深度。”

藝術家連制作過程都公開了。這大概是作者抓住作品的中心,其他人按設計方案組合,以此來共同完成作品的一種手法吧。刑警們利用藝術家的寬容,將藝術品的構成要素逐一仔細檢查,但其中並未找到能提示罪犯的東西。

“怎麽樣?”藝術家誤會了刑警們的熱心,心滿意足地問道。

“真是一件絕妙的作品。讓我們大飽眼福。”刑警們並沒有澄清藝術家的誤會。他們並不想讓藝術家掃興。

“喝咖啡吧,請裏面坐。”藝術家再次把刑警們讓進了客廳。咖啡的香味彌漫在院子裏。

“請問先生的作品素材都是由您一個人收集的嗎?”石井一邊喝著濃濃的咖啡,一邊問道。

“都是由我一個人收集的。因為別人收集來的東西不可能全都用來做素材。”

所有的東西都不值錢,但在藝術家的眼裏卻是頗有吸引力的形象。

“我們即使撿東西也不會用來做藝術品的素材。”

“這是因為藝術的角度和經濟的角度不同。一般人總是從經濟的角度去看物品的。”

刑警們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失去經濟價值的東西就被當做垃圾扔掉了。恐怕也有對本人來說有意義的東西。但是撞壞的自行車和手腳錯位的偶人,除非能勾起擁有者的特殊回憶,在其他人的眼裏都是毫無價值的。而從藝術價值的角度去看,也只有藝術家能用到。

“但我也並不總是根據藝術價值撿東西的。有時候如果認為還能用,也會從經濟角度出發撿回來。”藝術家笑了起來。這時在藝術家的臉上浮現出一種世俗的普通人表情。

“您也這樣做過嗎?”刑警們看到了藝術家的另一個側面。

“我是覺得太可惜了。現在的日本太狂妄自大了。把戰爭期間那種難以形容的食物匱乏和物資匱乏都給忘了。只因為不流行了,就把還能使的耐用品也給扔了。其中還有剛買的,由於不中意就給扔掉了。這麽下去,日本是會遭報應的。我的作品也是想給高度繁榮的日本敲響警鐘。”

“我感到了您的作品有這種寓意。”這並不是阿諛奉承。把廢品收集起來制成藝術品,讓人感到這包含著對現代物質過剩社會的一種諷刺。

“是的,剛才您問我和自行車一起還撿到了什麽,我只想到了藝術品的素材,把這個給忘了。我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撿到了一樣東西。”藝術家突然想起來了。

“您從經濟的角度出發撿到了一件還能用的東西?”

“是的,剛才談藝術品的素材,所以沒想到不是本著創作目的而撿來的東西。”真是藝術家式的語言。

“您撿自行車時還撿到了什麽?”刑警們情不自禁地上身向前傾。

“撿到了掉在自行車附近的一個錄音機,是微型盒式錄音機,而且是那種超小型的。”

“錄音機?”刑警們面面相覷。

“是那種可以拿在手裏面的超小型錄音機。我覺得沒什麽特別的,就撿了回來。”

“是掉在自行車的旁邊嗎?”

“稍微有點兒距離,是在路邊。上面沾滿了泥,很難分辨出來。”

“是和自行車一起檢到的嗎?”

“是的。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和自行車一起扔在那裏的。”

“那個錄音機現在還在您這裏嗎?”

“我經常使。可以代替筆記,非常方便。”

“能讓我們看看嗎?”

“可以。”藝術家從書房裏拿出來一個和香煙盒差不多大小的盒式錄音機。是S公司制造的微型錄音機。

“您撿到這個時,裏面有錄音帶嗎?”

“有哇。錄音帶裏錄著的是一些對話,聽不太清楚。”

刑警們意識到終於找到它了。福山強壓住興奮,問道:“那盤錄音帶您還保存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