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埋伏他一手(第5/7頁)

沒辦法,這“衡山軍團”就在漢東,鬼知道是不是形成一股兵災,把他們家給抄了。

更要命的是,三關以北的商無忌,天天派人叫陣,各種勸降,要不是丹陽公鬥尊心理素質過硬,壓制住了三關將士的活躍躁動心態,整個三關不攻自破。

實在是楚國的優勢蕩然無從,三關將士又不是傻逼,怎麽可能不明白大後方都沒了的慘烈?

孤軍在外也就罷了,現在這支孤軍,還他娘的窩在大別山裏,這能挺到什麽時候?聽到趙太後生二胎嗎?

只是三關將士主要就是鬥尊的晚輩子弟們,丹陽公鬥尊就跟晚輩們仔細地分析了現狀。

投降不是不可以,但是輕易地投降之後,能有什麽好待遇?不可能有好待遇。

唯有顯露出自己的抵抗決心之後,再去投降,敵人才會高看。

這是話術,鬥尊壓根就沒想過投降,到他這個級別,就算投降,能投降商無忌?商無忌算個屁!

只是鬥尊在前線頂著,也不是個事兒,他派出親兵,前往“漢中”求糧,也沒有說什麽忠君愛國的廢話,就一個態度,老子要是頂不住,就放商無忌進來,到時候你們自己看著辦。

這就有點喂屎的感覺了,“漢中”兩岸的土族豪門,那是相當的難受。一方面想著重返郢都爭權奪利,否則什麽都給鬥皇、項拔弄過去了;一方面又擔心去王號之後,他們的地位跟著降等,家族蒙羞就在當代。

在這麽個當口,還要面對三關將士的敲詐勒索。

換作以往,別說你丹陽公鬥尊,你就是那處大夫鬥皇,那又怎樣?給你臉?

但現在不行,真要是放了商無忌的大軍進來,必定重演當年吳威王伐楚的局面,那是一片狼藉、滿目瘡痍。

吳威王留給楚國的創傷,絕非一朝一夕能夠消弭的,而現在,這個傷口仿佛是要被再度撕開。

不但要撕開,還要在上面擦一把陳年老壇酸菜。

人心惶惶之下,倒是壓榨出了人們的反抗決心,勇士們一口氣提起來,打算跟吳人拼了!

在郢都的司馬項拔還納悶了,心想老夫就是派人去探探口風,不過是先放了點風聲出去,說要“去王號”,怎麽就一下子搞得漢水兩岸同仇敵愾了?

這是要打郢都保衛戰呢還是要打衡山保衛戰?

不過轉念一想,司馬項拔尋思著,這事兒也不是什麽壞事兒,之後再正式宣布沒有去王號,這種返轉心態,應該會更加強烈。

到時候,再提割讓漢東土地一事,也就輕松的多。

只不過司馬項拔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親家,令尹鬥皇有著另外一番操作。

鬥皇命令鬥氏子弟暗中推波助瀾,說要“去王號”的同時,又盯緊了漢東世族的動向。

誰叫囂得最兇,誰不聞不問,都是記錄在案。

摸底用不了幾天,有什麽反饋,都是一個晚上的事情。

大概就是李解籌備趙太後回歸的前後,郢都的宮墻之間,令尹鬥皇拿到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之上,就是漢東叫囂最厲害的老世族。

“夫子,如是便是漢東、溠水欲起兵‘勤王’之人。”

“新市、安陸這兩地,還真是勇氣可嘉。”

“安陸之戎,非我族類!”

鬥皇子侄們紛紛狂噴安陸起事的土族豪門,對鬥氏這種“血脈高貴”的楚國最頂級世族來說,安陸那些土鱉,那是什麽東西?不,那不是東西,安陸那裏只有畜生。

之所以有這樣的態度,那是因為安陸得名“安於陸地”,但真要是“安於陸地”,楚人早就自己開發了,哪裏輪得到別人?

這安陸的地方世族,多以陸氏為主,而陸氏的由來,卻又不是楚人,而是秦晉之人。

但問題又出在這裏,如果真是秦晉之人,鬥皇子侄們,也不會這麽瞧不起,開口說什麽“安陸之戎”,閉口講什麽“非我族類”。

根子在陸氏的祖先身上,安陸的陸氏由來,是因為當年晉國稱霸之後,把洛邑附近的陸渾之戎擊潰。這些陸渾之戎只能逃跑,逃跑的方向無非就那麽幾個,原本是要去秦國的,但秦國本來就跟陸渾之戎打了不知道多少年,恨不得陸渾之戎全部死光。

當年晉國一波帶走陸渾之戎,秦國怎麽不可能趁此機會一網打盡?

無奈之下,陸渾之戎就只好南下。

這南下的時機也是比較微妙的,楚國的王號起伏,是有波折的。

一開始自然是楚子,但實在是被排擠的受不了了,就勵精圖治擴張成了楚王。

但後來晉國專治各種不服,楚國又自己去了王號,蟄伏了好些年,等到晉國勢力收縮,又重新稱王。

就是在楚國二次稱王的時候,陸渾之戎被擊潰,晉國也沒有興趣趕盡殺絕,畢竟陸渾之戎雖然是“戎”,但就跟北狄一樣,當年也是受過冊封的,甭管是哪朝封的,論根腳,基本上就是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