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這一定是體制問題

淮水伯府治下所有的舟船數量相當龐大,能直接管理的港口碼頭,登記造冊的舟船就已經超過了一萬。

噸位有大有小,大的能裝兩千石以上的貨物,小的也有十幾二十石的樣子。

大小舟船都要登記,只是為了讓管理制度化、正式化,硬要說從小舟上賺到什麽,基本是沒戲的。

只是對於地方駐軍,尤其是白沙勇夫來說,登記造冊時候派發的船用牌照,是一個很重要的身份標識。

幕府統治地區之外的船舶,就很容易第一眼分辨出來。

減少了地方武裝力量不必要的任務。

除此之外,登記造冊之後,船舶分類也要容易得多。以“舟傳”為例,加槳櫓的輕舟和加單桅的快舟,通勤內河河道之時,在距離上就有任務區分。

長距離順風、順水,就用單桅快舟,“舟傳”有數人操控,幾百裏的水路,只要水流平穩,一天就能從淮中城抵達淮縣,並且順利進入邗溝,南下揚子江。

而短距離的通勤傳訊,就需要用到槳手。

這種江陰邑特制的長寬比極為誇張的通信船只,可以分配最高十對二十人的槳手,即便是逆流,也能不靠潛伏而快速前行,只是非常考驗槳手的體力耐力意志力。

也因為這種特殊的工作條件,使得幕府治下的“舟傳”系統,遠比吳威王時期還要正規、嚴苛,乃至形成了幕府比較特殊的一種人才選拔加成。

凡是在幕府有過輕舟、快舟工作經歷的人,更容易被選拔進入“白沙勇夫”。

成為“白沙勇夫”,就等於是預備鱷人,半只腳已經踏在了領導階層的門檻上,只要表現得當,下放到義軍做隊長還是說到地方做治安隊長,甚至做淮北亭長、裏長,都是問題不大。

幕府“舟傳”這些個壯士,也無需用言語來證明自己,時至今日,因為他們大量活躍在江淮甚至濟泗、河洛之間,列國諸侯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到他們驚人的素質、潛力。

這種技術優異的高素質人才,都是列國諸侯貴族所要招攬的。又因為列國諸侯相對低調的追捧,也讓幕府“舟傳”多少也有點驕傲資本,面對通傳對象的時候,也少了為下者的卑微,更多的是不卑不亢,自信得體。

只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幕府“舟傳”從業人員,越是在這個崗位上待得久,越是明白幕府整個體制的特殊性,才讓他們能夠發揮各自的素質、潛力。

而並非是顛倒過來,是他們的素質、潛力,構建了幕府體制的特殊性。

因此只要不是腦子一熱的“舟傳”勇士,都不會選擇改頭換面另投他處。

實在是即便跳槽換工作,也不可能有淮水伯府所有的裝備、工具、制度來配合。要發揮整個“舟傳”系統,這是個工作量極其龐大的工程。

所以面對外部貴族的招攬,絕大多數“舟傳”勇士,都選擇笑而不語婉拒。

除非真的有人學習李解的套路,玩“千金買馬骨”或者“求賢若渴”,這才有人選擇跳槽。

一次賺個夠本,李解也沒指望能夠所有人都能抵擋這種誘惑。

“花甲宴”籌備之際,幕府“舟傳”再度忙碌開來,同樣的,往來淮中城南北東西的水路之上,想要招募幕府“舟傳”的地頭蛇們多不勝數。

只是一如既往,大多數的幕府“舟傳”,還是選擇了笑而不語婉拒,唯有自認很難再更進一步的人,才會留一條後路,保持接觸。

直接統治的各地區全部通知到之後,聰明人立刻從“花甲宴”這件事情中看到了問題重點,淮水伯府“施恩”於地方長者,只要這個程序建立,那麽以後,整個地區有資格選擇“施恩”的人,唯有淮水伯。

這個時代的“禮”,就是這麽的微妙。

然而聰明人即便看穿,也只能幹瞪眼,因為就算有心反對李解,硬實力上的差距,簡直不可想象。

地區大國陳國、蔡國都不會反對李解;吳國作為李解的母國,又在忙著內鬥;老對手楚國,又因為《大別山條約》被集體孤立,自然是無所謂楚國是否反對。

因為楚國即便是想要號召“群雄”反李,對“群雄”而言,還不如直接幹死楚國來得痛快。

淮中和郢都都是渣滓成群,兩個渣滓,死哪個不是死?

至少李解還給好處不是?

“二三子以為‘花甲宴’之意……所圖為何?”

在淮中城的晉國人,對李解的實力膨脹,那是相當的敏感。

而且晉國人很清楚李解不是吳國的忠臣,在晉國人看來,李解是吳威王勾陳的忠臣,但絕對不是現任吳王姬虒的忠臣。

不過吳國現在的狀況,絕大多數吳國內部山頭,都不怎麽鳥姬虒,在各地老世族眼裏,姬虒就是個會投胎能投胎的小孩子,哪來的資格對他們指指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