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城市套路深

《大別山條約》從起草到正式簽約,用時不過十天,到蓼城小夏姬挺著個大肚子開始叫痛的時候,蠶豆上市了。

然後淮中城就把新上市的蠶豆,當做《大別山條約》簽訂的重要獎勵。

這是很標準的冬糧,跟芋頭一樣,是主糧之外非常有力的補充。

“六十歲以上每人可以領五十斤?”

“五十斤。”

“這蠶豆聽說是秦國的特產,用鹽水來煮,倒是不錯。”

“豆粕場用來打粉倒是不錯,有豆粉也好食些許。”

“蠶豆也能打粉?”

“黃豆能打,蠶豆自然也能打。”

淮中城的住戶,如今的餐桌文化相當豐富,尤其是食物的多樣性,列國除非是大貴族甚至國君,否則普通的中小貴族,還真的不如普通的淮中城居民。

即便是淮中城的鄉下,也因為淮中城的大量消耗,使得蔬菜種植不得不有多樣性。餐飲文化的豐富,也大大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今年茨菰、荸薺要好賣的多。”

“幕府今年犒賞各縣邑,就有茨菰粉。”

“說起來……幕府有不能做粉的吃食嗎?”

“肉?”

“肉松?”

“……”

因為紡織技術的更新,使得李總裁篩選澱粉的能力更強,於是原本有些不能做粉的食材,經過各種前期處理之後,自然也能加工打磨成粉。

除了豆類作物之外,水生作物也是江淮地區的重中之重。

不算茨菰、荸薺這種,只算菱角,新開辟的水塘,畝產也有一千三百斤,種植管理都相當的科學。

菱角種類也劃分六種,高甜、高澱粉的,被進一步篩選,種植面積更廣。

比如說江北大量鹽堿地,在開溝挖渠之後,需要進行兩次洗地。

洗地過後,其實土地產出依然有限,水稻大概就是畝產八十斤。眼見著如此,李解尋思著還不如種荸薺、菱角、茨菰、芋頭、黃豆等等作物。

廣種水生作物,一是可以自然地緩慢洗地,二是適當管理之後,畝產十幾倍水稻。

以往江淮列國並不願意這樣幹的原因,就是水生作物產出之後無法保存,但李解治下油鹽產量極高,同時又有澱粉提取的“先進技術”,那麽通過油鹽混合熟制,通過木制模具壓制,就能得到非常不錯的耐存儲熟食。

脫水之後打粉,哪怕是高糖的荸薺,其畝產澱粉總量,也遠遠超過江北地區種植的主糧。

配合大量的腌漬品和脫水制品,過冬的口糧按照人頭分配,基本上接近鄉士階層,甚至在蛋白質攝入率上,還大大超出。

至少入冬之後,列國吃不到的豆制品,在李解治下,就根本不算個事兒,工地上天天拿豆腐當肉。

“這《大別山條約》一簽,以後就沒什麽楚國衡山,只有大別山。”

李解抖了抖白紙黑字,有了這破爛玩意兒,除了楚國,誰都得認大別山以東地區,都是吳國的地盤。

實打實的那種,以後跟人互噴,甩出白紙黑字就是。

想他好歹也是吳威王所封王命猛男江陰子,又加封淮水伯,這吳國內部要是徹底嗝屁了,他這麽個帶忠臣,有這張小紙片兒,別的不敢說,江北淮南就是他的。

條約簽訂沒有楚國,楚國不認,沒關系,楚國只要沒了,豈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再過個五六七八九年,誰還特麽知道什麽衡山,楚國人只怕一開口,也是大別山誰誰誰。

當年的衡山柏舉鬥氏,以後就是大別山鬥氏,曾經的“負箭國士”,也是白白浪費了性命。

“主公,六十歲以上都賞五十斤蠶豆……可要分一分新舊老人?”

“不必。”

李解嘿嘿一笑,“這叫收買人心,懂?”

“收買人心?”

一聽這詞居然這麽帶感,大舅哥商無忌趕緊掏出小本本,以後編纂《字典》的時候,說不定就用上了。

“除了五十斤蠶豆,我看還能再賞新鮮荸薺二十斤,茨菰一百斤。”

今年荸薺、茨菰的產量極高,大概跟去年發了洪災有關系,而今年開溝挖渠,新修的池塘也是相當的不錯,加上天然的水域面積,不僅僅是荸薺、茨菰,新上市的“四角菱角”,也就四角烏菱,一畝水田,居然收了一千六百多斤。

同樣是四角菱角,四角烏菱的出粉率,要比紅皮紫皮四角菱角高得多,後兩者主要是高糖,甜度相對較高,口感脆爽類似甘蔗。

對老者而言,煮熟了口感偏粉的四角烏菱,顯然更好。

“還有菱角,這月份最早的是四角菱角吧,一人一百斤。”

“主公,會不會太多了?”

“多個屁,這麽多菱角,來不及加工,還不如當人情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