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變局(第2/8頁)

林延潮點了點頭,朵顏三部與明朝的關系就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

自蒙古左翼南遷後,明朝遼東戰略壓力大增,朵顏三部經蒙古左翼打擊又復叛,但經董一元,楊鎬打擊後,現在郭正域又重新招撫了朵顏三部。

“上個月,李太保率三千輕騎,會同朵顏三部萬騎,奔襲兩千裏於渾河與蒙古土蠻部遭遇。”

土蠻部也就是察哈爾部,察哈爾部乃蒙古左翼之首,勢力冠於各部之上。

“當時土蠻部正舉動那達慕大會,不意遭遇李太保部奇襲。李太保出征前,也沒有料想到竟遭到土蠻部主力,兩軍激戰之下,明軍危在旦夕,這時候朵顏三部人馬趕到。察哈爾部腹背受敵終於大敗,遠遁千裏。”

說到這裏三人都有喜色。

林延潮撫須道:“楊應龍之亂平定後,國內雖是無大事,但仍需未雨綢繆。當年王陽明曾言,朝廷最重之地,在於宣大薊遼,無此大明必亡。”

“吾以為如今朝廷之重,在於遼東,遼東之重,則在朝鮮。”

方從哲道:“師相此言,可謂至論。但是之前朝廷上有言論,認為因平倭戰事結束,打算裁撤天津巡撫衙門,減少朝廷用度開支,學生以為不妥。”

林延潮道:“確實這錢朝廷省不得。”

“天津巡撫現由楊鎬出任,其轄天津衛,登州,萊州,鐵山衛,設海防總兵一人。其中朝鮮鐵山為重中之中,有募兵五千人,與寬奠,遼陽呼應。另有天津,登萊舟師萬人,數百遮洋大船,使我軍於海上往來暢通無阻。”

“將來一旦遼東戰事又起,這一路精兵可扭轉戰略。爾等切記,將來誰敢言撤鐵山衛,誰即為朝廷之罪人。”

三人皆是稱是。

孫承宗道:“郭巡撫屢屢上疏朝廷,要將遼東都指揮使司,也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成為大明第十四個省。上一次為沈四明阻擾,眼下可以重提此議。”

林延潮道:“沈歸德,朱山陰馬上就要進京了,此事本輔需與他們商議後再論。但此事本輔是一定要辦的,替我轉告美命,讓他安心。”

眾人都是笑了。

李廷機道:“師相,眼下各省鄉試都已結束,吾看過這一科順天府舉子的程文,無論文章立意都比三年勝過不少。”

“但是學生有一個擔心,這三年前文章以事功為經的尚不足三成,但今科順天鄉試卻已達九成以上,僅僅過了三年,天下學風就有如此轉變,學生卻不覺得高興,反而是憂心忡忡啊。”

孫承宗道:“我也有此擔心,文不由心聲,以虛說媚上,此舉反讓事功二字,令讀書人生惡。”

方從哲肅然道:“對於這些言行不一的人,世故迎合之士,當整肅以正學風。”

“不知師相如何打算?”

林延潮撫須道:“不少學說發軔於初心,以利他為名,實以利己為本,但倒過來利己為名,可以收利他之效嗎?那些蠅營狗苟的讀書人,以聖賢書為名,去謀一己私利,我等當怎麽辦?也讓他收入事功學派門墻之下嗎?”

“那本輔在這裏說一句,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三位門生都是露出思索之事。

林延潮道:“昔日吾業師曾告訴我,讀書人為大官有何不好?若是胸懷天下,一心為蒼生謀福祉,如此官越大越好。”

“而吾身為宰相是否也以此用人?不然也,當初本輔以天下之大義為百姓之小利,言事功之學,而不說事利之學,並不是因當今儒者諱言一個利字,而以事功為名。”

“事利事功都是論跡不論心,但又是不同。朝廷以錢谷為考成,此為事利,以通商惠工為考成,此為事功。任何蠅營狗苟之輩,若求仕途,不能事功,那怕胸懷天下,一心為蒼生謀說得再好也是無用。若真是政績卓著之官員,朝廷會升他的官,但他如何想的朝廷卻不會問。”

三位門生都是深以為然,然後默默記下。

“師相,太子自去歲成婚後,與太子妃不太和睦,後宮裏請從民間選淑媛充實左右,其中一位王姓宮女,李姓宮女尤為得寵。”

林延潮聽了心想,太子與他老爹都一個脾氣,對於正宮都不喜歡。

林延潮問道:“王,李二位宮女可有背景?”

“這兩位都是宮裏挑選,王姓宮女是陳矩推舉的尚可,而這李姓宮女卻是掌印田義推舉,聽聞背後是奉了皇貴妃的意思。”

林延潮點了點頭,孫承宗又道:“學生不該打聽太子私事,但此又事關鄭貴妃,卻不得不多幾個心眼,這李姓宮女自得太子恩寵後,在太子宮中擅作威福!”

林延潮聽了眉頭一皺。

皇太子去年冊封後,天子將太子的護衛,儀仗,儀制一律全無,還免去了他告奉先殿,朝謁兩宮太後的典儀。太子不受寵連同恭妃也是如此,宮中凡有典禮時,皇後最尊,其次鄭貴妃,其余嬪妃都不能與她們並列,眼下太子都登基,王恭妃的待遇還是與普通嬪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