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5章 火耗歸公(第4/7頁)

數日之後,王錫爵與天子之間的密信為百官所知曉。

為此王錫爵遭到滿朝攻訐。

王錫爵遭最信任的學生背叛,於是寫信給天子明言他不問世事,再無回朝之心。

天子收到王錫爵信後,默然良久。

王錫爵本就猶豫是否起復,眼下出了此事,更堅定了他養老之心,如此他是再也不會復出了。

天子雖一心要啟用王錫爵為首輔,但也明白已是不可能。

而這個時候授林延潮上疏,言去年新鑄的萬歷銀幣三十萬兩,結果老百姓持之去州縣繳納秋稅時,遭到地方州縣的拒收。

天子一聽大怒,竟有這事?

萬歷銀幣是他當初聽從張位建議,以七銀三銅鑄的新幣。

這第一批銀幣是以倭人戰敗後,向明朝進貢的石見銀山所產的白銀所鑄。

當時倭人賠款輸銀大明二十萬兩,天子算數很好地拿作三七二十一鑄了萬歷新幣。

新幣鑄成馬上送至,他看過後對於成色很滿意,更重要是從此朝廷要多一項財源了。

這三十萬兩一部分被天子作為兩宮建造之費,一部分拿去賞賜王公大臣,後宮嬪妃,還有一部分作為陣亡朝鮮將士的撫恤。

而最大的部分經內閣奏請,作為河南,山西二省賑災款項下發。

結果禦史上奏就在河南,竟有地方官拒收萬歷新幣,要不然要他們額外繳一筆火耗。

此事令天子震怒,他正要下令嚴辦這禦史,結果林延潮言先不急,派官員到地方明察暗訪看看還有無此事。

結果一查不是一個縣,而是十幾個縣都存在拒收新錢的現象,或者是要他們另繳一筆火耗。

此舉令天子震怒。

大明有了石見銀山的輸入後,準備將銀錢,從稱量貨幣改為銀本位制。

比如這二十萬兩倭銀,鑄成了三十萬兩萬歷銀幣,其中利差的部分就是鑄幣稅。但此舉遭到了地方官府的反對。

因為原先稱量貨幣時,火耗是歸地方所有。朝廷鑄幣之後,等於火耗部分收入就歸中央所有了。

如此對於地方州縣而言,如同短了一大筆收入,自然萬歷新錢遭到抵制反對。

而這只是第一批銀幣,今年明朝與倭國在朝鮮鐵山市貿將達到百萬之數。

林延潮代表朝廷,已與梅家等十幾家海商談妥。

明朝海商與倭國,朝鮮商人交易,一律采用金銀銅,其余一律拒收。

而海商得來金銀銅以及關稅一律上繳給明朝,不得私自帶回國內。明朝將負責派兵從遼東陸路將這筆錢運回京師,如此一來可以避免海上運輸漂沒的風險,二來明朝朝廷將海商所得的金銀銅一律用萬歷銀幣的方式折算兌現。

為了方便流通,明朝第一家票號就應運而生。票號總店設在京師,太倉,朝鮮鐵山各有分號。海商在鐵山將海貿得來的銀兩上繳給朝廷後,會從票號拿到一張銀票作為憑據,然後海商到了京師或太倉都可以將銀票兌現成白銀,票號從中向海商們收一定的手續費,同時還能放貸。

至於這票號歸誰,也是引起了一番各勢力的博弈。

大約有十二家海商入股其中,同時還有戶部,工部的股份,天子也在其中,而且占了不小的份額。

因為海貿興起,作為連接京師和朝鮮之間的遼東,其戰略地位大大增強,設立遼東布政司的呼聲再次在朝堂上被提及……

當然這一切存在的前提,都是萬歷銀幣的存在。

但眼下傳來地方州縣拒收銀幣的事情,這不是讓朝廷信譽破產嗎?

萬歷銀幣這樣法定貨幣的信譽何在?

於是這個問題怎麽辦,擺在了視財如命的天子面前。如此王錫爵的辭疏與新錢被拒兩事就放在了一起。

“看來朕還是要多多倚重林先生啊!”天子感慨了一句。

田義聞言臉色十分難看。

天子對田義笑道:“你且忍一時之氣,以後道上遇上林先生,你需多恭敬些。”

田義神色一變,看來提督東廠太監孫暹已將他不肯避道林延潮的事秘密稟告了天子。

田義再看向一旁不言語的陳矩。

孫暹提督東廠經常不在宮裏,眼下唯有自己和陳矩最親近天子。

但自張誠離去後,陳矩越來越少在禦前說話,看來他似懼於自己,但其實說越多錯越多,他陳矩實穩坐釣魚台。

這一刻田義覺得危機四伏。

“既是王先生暫時回不來,就晉林延潮為文華殿大學士。”

田義吃了一驚,文華殿大學士向來不肯輕授。

永樂二十二年,本朝歷史上,僅有一徐州人名為權謹,他以賢良保科舉出仕為山西壽陽縣丞,坐事謫戍,再以薦為樂安知縣,轉光祿署丞,入為文華殿大學士,侍皇太子監國。